静脉炎是由于长期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反应,导致局部静脉感染。
静脉炎分级
0无临床症状
I级为局部皮肤发红、轻微疼痛
II级为轻度肿胀、灼热、中度疼痛
III级为局部中度肿胀、重度疼痛、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
IV级为中度或重度肿胀、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有液体渗出
静脉炎分类
机械性静脉炎:
不正当的固定方法:穿刺部位未固定牢靠,造成针管的滑动
选用的导管管径太粗,刺激血管壁
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由于关节活动造成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产生发炎反应
化学性静脉炎:
药物稀释不足、输液酸、碱度过高、溶质的浓度过高、留置
针材质的差异性皆是造成化学性静脉炎的原因
细菌性静脉炎:
通常与消毒方法不正确、穿刺技术不良、输液套管无菌状态的破坏、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有关
血栓性静脉炎:
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栓形成或输液微粒形成栓子
临床变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预防措施
合理选择穿刺血管
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的血管,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避免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
加强无菌观念及技术能力
操作前洗净双手,检查静脉留置针、贴膜及消毒液是否在有效期内,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对血管的机械刺激和损伤
合理膳食补充营养
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加强营养,以高蛋白、高热量食物为主,必要时补充血液或能量合剂,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局部炎症的抵抗能力
避免药物及机械因素对血管的损害
输入化疗药物及高渗药物时,要充分稀释后应用,并缓慢滴注,对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先输
做好健康宣教
在使用静脉留置针时一定要和患者沟通,将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取得患者配合,护士在输液过程中及时巡视病房,告知患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如有渗漏立即拔针,跟换穿刺部位
处理原则
一般处理
冷热敷及红外线理疗照射
中医治疗
冰片生姜外敷、云南白药外敷、止痛消炎药外敷、土豆片湿敷
西医治疗
硫酸镁湿敷使平滑肌松弛,解除血管痉挛,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
乙醇湿敷降低局部皮温抑制局部组织细胞活动,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
利多卡因湿敷扩张毛细血管,加速血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组织缺血缺氧,镇痛效果好,无刺激性
-本文版权属于3AICU护理组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