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静脉炎
定义
血栓性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内急性肺化脓性炎症,同时伴有血栓形成,又称静脉血栓形成,包括血栓性浅静脉炎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炎症可以引起血栓,血栓可以引起炎症,两者互为因果。
临床表现
患者主诉置管部位沿静脉走形出现发红、疼痛、肿胀,患肢麻木、刺痛感。肩颈部不适。抽导管回血或冲管有阻力,输液速度减慢取决于血栓形成是否堵塞导管。主要发生在置管肢体前臂浅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原因
(1)选择血管直径与导管的型号不匹配。
(2)选择头静脉置管、肘正中静脉置管。以为头静脉前粗后细、静脉瓣多,进入腋静脉角度较大,高低起伏;肘正中静脉静脉瓣多,个体差异大,易造成送管困难。
(3)血管内膜炎症、增厚、损伤。
(4)患者卧床时间多,活动减少,血液流速减慢。
(5)置管过程不顺利,反复送管,损伤血管内膜。
(6)导管尖端未到达上腔静脉位置,或导管异位。
(7)患者血液高凝状态。
(8)患者过度紧张,置管侧肢体不活动导致血管缓慢。
预防
(1)置管前系统评估。评估患者既往病史和血管条件,凝难血管选择B超引导穿刺。
(2)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在满足治疗需要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最小型号的导管,导管与血管内膜的摩擦。
(3)准确测量导管置入长度,使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下1/3。
(4)尽量选择右侧肢体静脉,选择贵要静脉置管。因为贵要静脉粗直,粗直静脉瓣少。
(5)熟练穿刺技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一次性送管成功率。
(6)置管后即沿血管走行方向皮肤给予增强型透明贴外贴;若穿刺不顺利或送管不顺利,即用25%或50%硫酸镁湿敷,3次/天,20-30分钟/次,或六合丹外敷,1次/天。
(7)置管后72小时后,嘱患者患肢做握拳活动,3次/天,20-30分钟/次。
(8)患者放化疗期间,因虚弱,胃肠道反应大,导致活动减少,指导患者床边活动,督促饮水,在肾功能正常情况下每天饮水量达到~ml,保证尿量ml以上。
(9)患者主诉患肢有胀痛不适的先兆,进行血管彩超检查排除血栓性浅静脉炎。
处理
(1)安慰患者,抬高患肢制动,不能揉搓患肢。
(2)用25%或50%硫酸镁湿敷,3次/天,20~30分钟/次;或用六合丹湿敷,1次/天。
(3)遵医嘱口服小剂量发华林或阿司匹林;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2周左右,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拔出导管。
(4)定期复查血管彩超,观察血管性浅静脉炎的转归。
患者教育
(1)告知患者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症状和表现。
(2)告知患者置入PICC后减少卧床时间,患肢做握拳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3)告知患者保证足够的饮水,稀释血液。
文字
王凯莉
编辑
冯佳园
供稿
《形象化护理干预对PICC置管肿瘤患者的效果评价》课题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