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作为长期输液工具,可较长时间留置于体内(可长达一年),由于长时间留置,拔管困难是PICC后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0.%-0.%。
(一)发生拔管困难的原因
1、心理因素:由于过度紧张、焦虑或恐惧等心理因素使交感神经兴奋反射性刺激迷走神经,引起血管收缩或痉挛导致拔管困难。
2、生理因素:肿瘤患者凝血异常,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肿瘤细胞膜上可产生少量凝酶引起血小板黏附与凝集,长时间使用导管可能有纤维蛋白鞘包裹导管导致拔管困难。3、静脉炎:静脉炎是在PICC穿刺、置管过程中,穿刺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的机械摩擦刺激引起的变态反应,穿刺过程中导管材料,型号,置管长度及穿刺者操作时反复穿刺均会对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的发生率产生影响。
4、血栓形成:当血管内膜受到损伤,内膜上皮细胞受损,基质裸露,促发内源性凝血,促使血栓形成。
5、导管异位:导管末端位置不在上腔静脉,位于其他血管处如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等,增大了形成血栓及纤维蛋白鞘的几率。
(二)实施拔管
1、准备用物。
2、嘱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手臂外展45-90度,手臂低于心脏水平,暴露穿刺部位,腋下放止血带(用于发生断管时,立即扎止血带,防止导管回缩至体内)。
3、零度角撕去透明贴膜,观察导管刻度。
4、常规消毒。
5、戴手套,匀速、缓慢将导管轻轻拔出,着力手与穿刺点的距离小于5cm,拔管时切勿按压穿刺点及以上部位,待导管完全拔出后,立即用无菌棉签按压穿刺点至不再出血。
6、观察导管完整性。
7、穿刺点涂抹无菌油膏,透明贴膜密闭穿刺点至少24小时。
8、拔管后患者保持原卧位观察半小时。
9、交代注意事项:
(1)穿刺肢体24小时切勿用力、过度上举等。
(2)穿刺点72小时勿接触水,贴膜至少24小时后方可撕去。
(3)穿刺点如有红、肿、热、医院就诊。
(三)预防拔管困难措施
1、置管前充分评估,选择最佳穿刺部位和穿刺血管,在治疗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选择较细的导管。
2、熟练穿刺技术与维护技术,避免多次穿刺,预防静脉炎和感染发生。
3、妥善固定导管,预防导管滑动、脱出,减少导管对静脉内膜的刺激,确保导管尖端位置正确,避免导管异位。
4、每天评估导管留置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管。
(四)拔管困难处理
1、首先做好拔管前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嘱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手臂外展45-90度,平行静脉方向。告知患者拔管时紧张可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增拔管时的阻力,导致拔管困难。拔管时,嘱患者深呼吸,与患者交流以分散其注意力,安慰及鼓励患者使其积极配合拔管。
2、拔管遇阻时,在上臂局部用热毛巾湿敷30min,以促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解除血管痉挛,再尝试拔管。
3、穿刺点上方沿血管走行涂抹喜辽妥或胶原水胶体敷料,等待适时再拔。
4、经热敷等处理措施后仍不能拔出,即行X线查看导管走行,B超检查是否血栓形成,若血栓形成,可溶栓后再试行拔管。
5、一旦出现导管断裂脱入体内,即在腋窝处扎紧止血带,防止导管进入深静脉甚至心脏、肺部血管,患者平躺即行X线查找导管在体内的位置,联介入科抓捕或外科血管切开取出。
6、切勿急于求成,拔管速度要慢,循序渐进,拔管困难可以推至次日再处理,避免强行、暴力拔管。
参考文献:
梁敏,何金爱.PICC拔管困难的相关因素及应对策略护理现状.齐鲁护理杂志,,20(19):58-60.
陈曦,欧阳学农.癌症合并血栓形成研究概况.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4(2):.
寇京丽,韩斌如.PICC穿刺后应用增强型透明贴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中华护理杂志,,42(7):-.
郭海珍,廖招琴.PICC化疗患者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分析.护理学报,,15(10):70-71.
周竞奋,刑红.一例巧用导丝缓解PICC置管患者拔管困难的护理.护理学报..20(8A):65-6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