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糖尿病足为代表的脉管病逐渐高发。糖尿病足俗称“老烂脚”,从麻木、疼痛、坏死到截肢,几乎成为发展“四步曲”。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脉管病科继承奚九一教授的学术理论并应用于临床,为来自全国各地大量原本需要截肢的患者保全了肢体。在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计生系统表彰大会上,该科荣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脉管病科的曹烨民主任,现受聘为我市归根人才,在我院设有脉管病专家工作室,不定期在我院指导诊疗工作。本次曹烨民博士将于8月4日来我院中医科“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曹烨民工作室”开展诊疗活动,欢迎广大患者前来咨询就诊!陈医生卜医生地点:医院中医科二楼专家简介:曹烨民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脉管科主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目前担任国家重点专科脉管病专科负责人、全国重点专科外科协作组组长、糖尿病足协作分组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医院校中医外科教材编撰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什么是脉管病
中医称周围血管为脉管,故将周围血管疾病统称为“脉管病”。脉管病是指发生于心、脑血管以外的血管疾病。可分为动脉病和静脉病,动脉病包括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栓塞、多发性大动脉炎、动脉瘤等,另外还包括肢端动脉舒缩功能紊乱疾病,如雷诺氏病(症)、红斑性肢痛症等;静脉病包括血栓性浅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曲张等
脉管病症状1、疼痛:早期病人在一定的速度下行走一定的路程感到小腿或脚掌酸困、疼痛,被迫休息或慢走才能缓解。后期出现持续疼痛,尤其以夜间为重,形成静息痛,常使病人抱膝而坐。
2、发凉和感觉异常:患肢发凉、怕冷,对寒冷十分敏感,尤其以指(趾)端最为明显。因神经末稍受缺血的影响,患肢可出现疼痛感、针刺感、麻木感、烧灼感等异常感觉。
3、皮肤色泽改变:因动脉缺血使皮色异常苍白,由于浅静脉张力减低,皮肤在苍白的基础上也会出现潮红或青紫,肢体下垂时更为明显。
4、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同时皮肤干燥、破裂,汗液停止,无汗毛,指(趾)甲增厚、变形,形成甲沟炎等营养障碍。
5、坏疽和溃疡:脉管炎的后期如果治疗不及时,加之误治、外伤、热敷等,很容易形成溃疡和干性坏死。
6、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红结节):约50%的病人在发病前和发病的过程中,小腿或足部浅静脉反复出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表现为红索条结节状,伴有轻度疼痛,急性发作2-3周后,症状消退,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一处自愈,另处又起。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