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药小师说
Hi,各位小伙伴们,福利来啦!
年8月,医院教授袁锁中讲授的《合理选择和使用输液》,你听完后意犹未尽有木有?为满足广大药师同仁的学习热情,现将袁教授当日的授课内容分享给大家!
袁锁中教授:紫禁城国际药师论坛指导委员;现任中国药学会理事,首都医科大学临床药学教研室名誉主任,亚洲临床药学大会主席,《中国药学杂志》编委。曾任药剂科主任,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医院药学杂志》副主编等。
专业方向:医院制剂研发、生产,药品分析等。年后转向合理用药实践与研究,临床药物评价研究、临床药物治疗学管理等。近10余年专门来从事患者安全用药教育与咨询。
近年来媒体中有关输液的话题不少,大家是否还记得:“一年中全国输液用了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一瓶输液的价不及一瓶矿泉水的价”!
年卫计委等制定并发布合理用药核心信息包括“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不可否认“三素一汤”现象在我国临床药物治疗中确实存在,据文献报告我国住院患者的静脉输液给药方式的使用比例高达70%,门诊病人输液率已超过30%。随之而来的限制输液的政策就不断出台。
如近几年,福建、广东、甘肃、新疆、四川、宁夏、安徽等地频繁出台输液管控政策,严格限制输液比例,甚至取消门诊输液。如何正确认识输液、合理使用输液,加强临床输液管理,既是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的需要,也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的重要课题。
我们先来复习一些有关输液的基本概念。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版“药学名词”(第二版)中与输液有关的词条有“输液:由静脉滴注输入人体内大容量注射液”;“滴注:液体以逐滴的状态注入的方式。特指静脉滴注。”;“静脉滴注: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滴入静脉的给药方法。可选用的静脉包括:四肢浅静脉、锁骨下静脉、小儿头皮静脉、股静脉等。”。还有相应审定的名词有“静脉药物集中配置”,“静脉留置针输液”,“输液装置”,“加药配液”等。对与输液相关药学名词做出了规范的标述。在临床使用中或社会的表述就更丰富了,比如“打点滴”、挂水、滴流、吊针等等。各地的叫法也不一样。
静脉输液的基本目的有:
1.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
2.纠正水、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
3.补充营养,供给能量;
4.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静脉输液给药方式通常用于:
1.大出血、休克、严重烧伤的病人;
2.剧烈恶心、呕吐、腹泻的病人;
3.不能经口进食的病人、吞咽困难及胃肠吸收障碍的病人;
4.严重感染、水肿等病人。
说到这儿,让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回顾一下输液的发展史。年,当时JamesBlundell在伦敦进行了第一次人与人之间的输血。年Blundell再次进行了人与人之间的输血,接受输血的是一名因出血而生命垂危的产妇,由此,Blundell进一步认为出血造成的失血和低血容量有关。年Landsteiner发现人体不同血液混合时,会起反应,此重大发现,终于导致人类ABO血型系统的确认。在输血治疗史上,二次世界大战有很重要的地位。战争期间输血的应用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普遍,出于需要,必须给受伤的士兵输血以挽救更多的生命。因此也造就了今天,输血治疗是通用的医疗技术。血液还可以分离成各种不同的成分,根据病人缺少的具体成分,单独输入病人需要的相应血液成分。
年苏格兰发生霍乱流行,这也是静脉内治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在这次流行中,ThomasLatta实验性地给一个病人输入了盐水(溶液)。患者当时“奄奄一息,任何东西也不会刺痛他,实际上,他已经消瘦得不成样子,我恐怕还没准备好用具,他就会断了气”。但Latta的治疗成功了,病人最后康复并活了下来。盐水注射的成功使这种疗法在霍乱流行中得到广泛使用,但其成功率有限。以后又进行了更多的工作。
在20世纪中期,肠外营养(TPN)支持也取得重大的发展。TPN之父,Dr.StanleyDudrick于年成功的由上腔静脉输入高浓度的葡萄糖和蛋白质。由于此突破,应用中央静脉治疗的概念迅速发展,造就各式中央导管与敷料的发明与革命。输液成为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临床用药的重要途径,在药物治疗和用药途径方面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输液的优点:
1.容易将药物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并可持续维持疗效所需的较恒定浓度;
2.对肌肉、皮下组织有刺激的药物可经静脉给予;
3.可迅速地补充身体所丧失的液体或血液;
4.静脉营养素的输注。我们可以用药师都十分熟悉PK/PD理论来解释一下。当使用剂量依赖性药物时,我们可以用较少的输液、较快的速度进行滴注,以保证有符合需要的药物血浓度;当使用时间依赖性药物或半衰期短的药物时,可以采用较慢的滴注速度和较长时间的滴注给药,以延长药物作用的时间。
输液的缺点与风险:
1.处理不当易产生全身或局部感染;
2.药物过量或滴注过快,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3.持续性的过量输注,易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电解质失衡;
4.医源性疾病的增多;
5.安全隐患多,对环境、操作要求更加严格。
要想降低输液风险,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全方位的加强输液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包括药品的质量、治疗方案的科学、合理制定和调整、严把给药操作和监护。各方都必须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做到严格管理、创新和持续改进。输液制剂的质量除一般药品的共性要求外,还有一些特殊要求。比如“热原检查”、“微粒测定”等。
热原又称致热原,物质基础是细菌内毒素。静脉输液时由致热原引起的发热反应称“输液反应”。与致热原的量、输液速度、污染程度等有关。临床表现为发冷、寒战、面部和四肢发绀,继而发热、体温可达40℃左右;可伴恶心、呕吐、头痛、头昏、烦躁不安、瞻妄、老年人还可能出现心衰等。严重者可有昏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而导致死亡。药品本身带有或输液器材和操作不当都可引入致热原,特殊体质较易引起。
严格控制药品生产过程,确保药品质量是前提。医疗机构的“静脉药物集中配置”也为此而呈现。医院进行输液;体质弱或过敏体质者要告知医务人员;控制好滴速并密切观察。一旦出现输液反应,应停止输液,快速进入救治程序。热原粒径大多在1~5μm,原水经深度过滤,能将水中0.5~10μm微粒截留,属近年的重要进展。
输液中存在的不溶性微粒一直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