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称为“产后身痛”,俗称“产后风”。又称为“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痛”、“产后痹症”、“产后痛风”“月子症”。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类风湿引起的关节痛、产后坐骨神经痛、多发性肌炎、产后血栓性静脉炎出现的类似症状。
说到“月子症”!这三个字是多少妈妈一辈子的伤痛,“月子症”真的是太折磨人了!无数妈妈为此苦不堪言!
“月子症”的成因是由于分娩后,产妇的内分泌发生了变化,全身肌肉、肌腱的力量和弹性下降,关节变得松弛,这样的状态下,若产妇过早过多的从事家务劳动,或者是过多的抱宝宝,会加重关节、肌腱以及韧带的负担,以致于手腕、手指关节等部位出现劳损性疼痛。
新妈妈一定要小心预防这6种月子症
第1种:产褥热
症状:产褥热,即"产后发热",是指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类似于西医的产褥感染。
病因:
1、子宫炎症引起
造成产褥热的原因,多半是因为子宫内膜发炎所引起,通常像生产时破水太久或经由内诊而造成感染。妇产科专家表示,若有子宫发炎的状况,恶露可能会变成深红色且有恶臭,此时需要进行治疗,若严重的话则需要住院。此外,产后抵抗力下降以及没有充分休息及补充足够的营养,都会导致伤口及子宫发炎而造成产褥热。因此专家建议生产完后,妈妈一定要充分地休息并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
2、生产伤口引起
自然分娩后,会阴伤口发炎或子宫内膜发炎都会引起发热。会阴撕裂或会阴侧切伤口感染时,会阴红、肿、痛,有脓性分泌物流出;阴道感染时阴道黏膜充血、溃疡,严重者可形成尿瘘;子宫颈感染时,局部红肿,可直接扩散达子宫旁。伤口发炎可以在会阴部涂抹药膏;若恢复较慢,或伤口较大发生四度裂伤,裂到直肠部分,可采用坐浴方式,以促进血液循环及伤口恢复。
3、泌尿系统感染引起
泌尿系统感染也是产褥热的原因之一,主要是阴道细菌(80%~90%为大肠杆菌)经过尿道进入泌尿系统而致。喝水少、憋尿也容易引发尿路感染。
4、血栓性静脉炎
如果感染治疗不及时,大量的细菌向外扩散,可引起其他器官感染,如血栓性静脉炎等。血栓性静脉炎多发病于下肢,于产后1~2周持续发热,出现下肢痛、肿胀、皮肤发白,血栓化脓时栓子脱落可导致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进一步扩散可形成败血症。
预防措施:
1、产前做好检查,早期发现感染性疾病并早做治疗,及时补充营养,防治贫血。及早发现妊娠中毒症和其他并发症。预防和治疗阴道滴血病和霉菌性阴道炎。
2、在怀孕的最后一个月禁止性交和洗盆浴。
3、临产时,应尽量进食和饮水,抓紧时间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身体抵抗力降低。如果胎膜早破过久,或产程过长,或因胎盘胎膜残留行刮宫手术,应该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接生人员要经过严格训练,接生时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把病菌带人产妇体内。
5、产后要注意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尽量早期起床,以使恶露尽早排出。同时,产后要加强营养,以增强身体的抗病力,这也是预防产褥热的重要措施。
第2种:乳腺炎
引起乳腺炎的最主要两个原因:一是乳汁淤积,因为淤积的乳汁,适宜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二是因为产后乳头皮肤薄,乳头易破裂引起细菌感染。
预防措施:产后要及时开奶,让宝宝多点吮吸,如果宝宝吃不完,最好用吸奶器把多余的奶吸出。
准妈妈孕6月起,最好每天用毛巾蘸水擦洗乳头,如果乳头被宝宝吸破了,及时纠正宝宝的含接方式,乳头皲裂严重的话,需停止哺乳24-48小时,将乳汁挤出再喂宝宝。
第3种:子宫脱垂
分娩造成宫颈、宫颈主韧带与子宫骶韧带的损伤及分娩后支持组织未能恢复正常为主要原因。此外,产褥期产妇多喜仰卧,且易并发慢性尿潴留,子宫易成后位,子宫轴与阴道轴方向一致,遇腹压增加时,子宫即沿阴道方向下降而发生脱垂。产后习惯蹲式劳动(如洗尿布、洗菜等),都可使腹压增加,促使子宫脱垂。子宫未复原之前,最好不要干粗重的活,否则会导致子宫脱垂,一般会出现小腹下坠或腰酸的情况。
预防措施:新妈要充分休息,下地后不要长久站立,也不要急着体型的恢复,而过早使用强力束缚带。
第4种:尿潴留
一般来说,妈妈在顺产后4~6小时内就可以自己小便了,但如果在分娩6~8小时后甚至在月子中,仍然不能正常地将尿液排出,并且膀胱还有饱涨的感觉,那么,你就可能已经患上尿潴留了。运动迟缓无力;产后盆腔内压力突然下降,引起盆腔内瘀血;加上产程过长引起体力的大量消耗。而导致排尿困难。尿潴留给产妇带来痛苦,需要及时治疗。
病因:
1、害怕疼痛
产后新妈妈或由于外阴创伤,惧怕疼痛而不敢用力排尿,导致尿潴留发生。
应对:面对此种情况,家人应首先帮助新妈妈排除种种顾虑,循序善诱,鼓励她下床排尿。
2、腹壁松弛
由于妊娠时腹壁持久扩张,产后发生松弛,腹压下降,无力排尿。
应对:如果孕妇在孕期多运动,加强腹肌锻炼,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此种原因的患病可能。
3、使用药物
产前或产程中应用大剂量的解痉镇静药,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应用硫酸镁、莨菪类等药物,降低膀胱张力而引起尿潴留。
应对: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只要适量用药完全可以让产妇避免患尿潴留。
4、膀胱神经紊乱
产后会阴侧切或会阴撕裂造成外阴创伤疼痛,使支配膀胱的神经功能紊乱,反射性地引起膀胱括约肌痉挛而发生产后尿潴留。
应对:如果新妈妈发觉自己有尿潴留现象,应该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切不可听之任之。一般来说,在家里多喝水,并进行简易的辅助方法就可以起到缓解尿潴留的作用。
预防:
1、多坐少睡
新妈妈不要总躺在床上。因为躺在床上容易使你降低排尿的敏感度,这就有可能阻碍尿液的排出。顺产的新妈妈,可在产后6-8小时坐起来;剖宫产的新妈妈术后24小时可以坐起。
2、听流水声
如厕时打开一旁的水龙头,听听流水的声音,利用条件反射解除排尿抑制,使新妈妈产生尿意,促使排尿。
3、热水治疗法
在盆内放上热水,水温控制在50℃左右,然后直接坐在热水里浸泡,每次5-10分钟,也可以用开水熏下身,让水汽充分熏到会阴部,但要注意保持身体不接触水面,以免烫伤。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促进膀胱肌肉的收缩,有利于排尿。
4、按摩法
在排尿前即可采用此法刺激排尿,即将手置于下腹部膀胱处,向左右轻轻按摩10-20次;排尿后还可再用手掌自膀胱底部向下推移按压,以减少膀胱余尿。
5、大蒜疗法
根据大葱或大蒜的辛温解表之药理作用,用其治疗产后尿潴留,收到可喜疗效。取大葱或大蒜~克,捣烂成泥状,用纱布包裹,敷在脐下耻骨上膀胱充盈处(也就是中极、关元、气海穴位),15~30分钟后取下,嘱患者排尿,在便盆内放毫升左右开水效果更佳。
第5种:腰痛
生完孩子一段时间内,新妈的骨盆韧带处于松弛状态,子宫仍未完全复位,此时不注重,弯腰捡东西,或久蹲、久坐,新妈都会感觉到腰酸背痛。
预防措施:避免过多做家务劳动,或者过多抱宝宝,同时在给宝宝喂奶时,一定要注意姿势要正确,新妈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加强腰肌和腹肌的运动,增强腰椎的稳定性。
第6种:生殖器感染
坐月子期间,产后妈妈抗病能力较差,细菌极易侵入到血液中,分娩后阴道外口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血肿、充血,易引起撕裂伤。
预防措施:产褥期一定要注意外阴清洁,常用温水擦拭,分娩前3个月到分娩后2个月应避免夫妻性生活,易造成阴道炎、盆腔炎、子宫出血以及阴部撕裂伤等。
以上是常见的月子症,妈妈们要多注意预防,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还是请个月嫂为好,避免月子症缠身,如果不幸患上,也不要太心急,及时保养治疗注意下面三点:
1、早发现早治疗
月子病在月子期间最好调理,很多月子病都是可以在月子期间进行治愈的,如果不加注意,没有及时发现,月子病拖得越久对身体的损害就越大,也越难治愈。腰痛、关节痛的毛病都要在月子中间注意休息,不可再劳累。
2、对症治疗
产后一系列的病症,不能够乱投医,或是相信民间土方,医院检查,确定病症和成因,对症治疗。以免用药不慎,加重病情或是贻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3、饮食调养
坐月子期间,饮食滋补对于身体尽快恢复具有很大的作用,营养充足加速身体恢复,补充之前生产的亏损,增强体质。多补充钙元素,避免骨质疏松引起的腰痛,是远离月子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