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笔记牙痛胃痛是小事背后可能藏着夺命

有约君说

说起心梗,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胸痛”,认为这是一种“老年病”,然而你是否知道,牙痛、胃痛也可能是心肌梗死的前兆,一部分年轻人也是风险人群?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疾病——静脉曲张,也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广医二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罗承锋

广医二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张智辉

8月29日,广州日报“健康有约”邀请了广医二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罗承锋、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张智辉做客名医大讲堂微课,为众多网民开讲心血管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的预防,并解答了粉丝朋友最关心的问题,其中就包括“为何在出现一些‘非典型’的疼痛时应提防心梗发生”。

[想看微课完整视频,请点这里]

Part1心血管篇

这些“非典型”疼痛

可能是心梗前兆

急性心梗,指的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说起心肌梗死的前兆症状,不少人首先就会联想到心痛、胸痛。罗承锋介绍,心梗最典型的是是胸骨后、心前区的疼痛,并伴有心律失常、乏力、呼吸困难、恶心等症状。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心梗还有一些不典型症状,一般见于严重的心梗病情,但因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可能被忽视。

“心梗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时,容易被认为是胃痛,需要做心电图进行排查。非典型疼痛还包括牙齿痛、下颌痛、颈部痛、上肢痛、肩背痛等。”罗承锋说,如果突发以上疼痛但找不到病因,且疼痛因活动诱发或在活动时加重,如只有在跑步、上下楼梯时胸痛,休息可缓和,就很有可能是心血管病的前兆。40岁以上人士出现心绞痛更要警惕,应及时就医,避免误诊。

罗承锋还提醒,普通体检并非万能。出现疼痛征兆时,不要因为近期做过心电图或彩超、结果显示正常就掉以轻心。“症状不发作时心电图是可以完全正常的,最好在医生的评估下做进一步检查,如无创的CT或造影。”

心梗患者呈年轻化趋势

危险人群要警惕

在过去,心肌梗死总被认为是一种“老年病”,但近年来心梗发病越来越年轻化,罗承锋近期就诊治了两位仅24岁就心肌梗死的患者。

他介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人群包括:

①55岁以上的男性。

②吸烟人群。

③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

④生活习惯不佳、工作压力大、缺乏运动的人群。

此外,心血管疾病与气候也有很大关系。冬夏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峰期。夏天出汗多,血液浓缩,容易诱发急性发作。夏季早晚温差大,高血压波动会很大,晚上血压波动也许比较大。

当前最多见的心血管疾病是高血压,中国有将近3亿人群患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缺血,如心肌缺血、心梗、脑梗塞等,肾脏缺血(肾动脉狭窄)也可引起肾脏萎缩;还有出血,如脑出血等,当然,还可表现为主动脉等血管瘤样扩张、主动脉夹层等。

遭遇心梗这样做最救命

突发心梗,时间就是生命。罗承锋表示,时间窗非常重要。如心电图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要求至少在90分钟内开通梗死的血管。越早开通,越能减少心肌坏死,避免猝死的悲剧。

不幸遭遇急性心肌梗死,

该怎么做?

首先,患者如果意识清醒,一定要保持镇定,及时呼叫,如有特殊情况,救护车无法短时间内赶到,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医院。拨打后,患者要注意休息停止一切活动,如果家中有备救心丸、救心丹等药物,可适当服用。患者不要认为“忍一忍就能熬过去”,因为心肌一旦发生大面积坏死,就极易诱发猝死。

冠脉支架术后要坚持吃药

目前临床应用的治疗心肌梗塞的手段,除了使用硝酸甘油以及其它抗缺血、抗血栓的药物,还有各种血运重建手段,包括支架植入、冠脉搭桥、溶栓(不是所有人都适用)等。其中,植入冠脉支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仍有患者对其抱有怀疑的态度:植入支架真的安全吗?

罗承锋谈到,我国开展冠脉支架植入术已经有30多年,技术比较成熟,仅年就开展超过60万例,它也是解决冠脉狭窄最有效的方法,也相对安全。病人植入支架,对工作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但患者要坚持药物治疗,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

“现在可用的支架有三种,分别是裸金属支架、药物洗脱支架、生物可降解支架。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药物洗脱支架,这要求患者在术后一年里要坚持服用抗血栓药物,从而预防支架内形成血栓,一年后由主治医生来评估决定治疗方案。”

罗承锋提醒,发生过心肌梗死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血运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日常生活不会受太大限制。但三个月内活动量不宜太大,适当散步、做家务都是可以的。但如果患者突发心梗后就诊不够及时,心肌坏死面积过大,导致心衰,容易气喘,对往后生活会有一定影响。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调脂等,还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戒烟、限酒、活动强度的调整,减少高盐高脂饮食,进食蔬菜水果等。

Part2外周血管篇

皮肤上“青筋”凸起,是强壮的象征?还可能是静脉曲张。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一些患者腿部会微微露出“青筋”,还有的病人感觉不到任何明显症状,导致病情被忽视。专家提醒,静脉曲张若不加控制、任其发展,可以导致导致静脉血栓、静脉炎、皮肤湿疹、溃疡、破裂出血等并发症。

静脉曲张:没症状≠不要紧

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病,但人们往往到病情较重时才会重视它。当人体静脉承受的压力增大,一些人的瓣膜关闭功能不好,导致静脉血逆流,静脉压增高,有些人血管的弹性较差也会引起扩张,导致血管壁变薄及血管突出。

静脉曲张的病程可持续很长时间,有些患者会感觉到走路乏力,站立容易感到疲惫,还有些患者的曲张看起来不严重,“青筋”并不明显,甚至多年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并不代表它没有危害。张智辉介绍,当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导致静脉血栓、静脉炎、皮肤湿疹、溃疡、破裂出血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一般来说,常年久坐或久站的人更容易发生静脉曲张,这是因为远端静脉血容易积压,对静脉的张力有冲击作用。血液要回到心脏,除了依靠心脏收缩,还要依靠小腿肌肉把血液“泵回去”,而常年久站或久坐的患者,其下肢肌肉“泵”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容易引起血流淤积,静脉压增高导致静脉曲张。

如何判断自己得了静脉曲张?张智辉介绍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如果出现肢体不对称的不适,如单侧腿脚总是不舒服,有“青筋”显露、肿胀、沉重感、抽筋、皮肤瘙痒等症状,但另一侧没什么问题,就很可能就是静脉曲张了,医院的血管外科就诊。轻度静脉曲张患者,首选保守治疗,通过改善生活习惯、穿弹力袜来缓解病情。若病情严重至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则要考虑外科手术。

长期卧床要警惕深静脉血栓

长期卧床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常见于瘫痪患者、外伤或骨科手术后病人需要静养的患者。因为缺少翻身和运动,血液容易积压在深静脉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有肺栓塞的风险。张智辉提醒,应让病人多活动肢体,利用专业设备,如压力带、压力袜、气泵等,让患者肌肉有规律收缩。如果有合并其他高危因素,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药物治疗。

部分静脉血栓患者会形成后遗症,当患者脚部出现颜色变深或溃疡的症状,首要是判断溃疡是动脉硬化闭塞还是静脉回流差所致,或两者同时作用导致了远端肢体的问题,此时建议患者做全面的系统检查,手段有彩超、CT等。

下肢动脉闭塞严重需截肢

下肢动脉闭塞也需要引起







































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专科医院
治疗白癜风费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jlian.com/jyzl/8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