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血管人们对其了解的匮乏令人震惊

  血液和血管无疑是我们人体及生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严重威胁人的生命的很多种情况都跟我们的血管有关,比如失血(尤其是重度失血)、休克、卒中(中风)、心脏病发作、心脏骤停等等。

  但是,人们对血管的了解程度,有时候少得可怜,甚至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

  比如,小编在急救课堂中常常会问:人体的血管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是干什么用的?——竟然每每都有一半以上的学员回答不上来。

  我们还会讲到止血(包括简单的直接压迫止血法、严重情况下的止血带止血法)——很多学员不知道所以然;也会讲到当某人心脏骤停时,我们需要对其实施胸外按压,而这时将强调一个要素,即每次按压时,必须让其胸廓充分回弹——而很多学员都会问:为什么要让其胸廓充分回弹?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小编在多次的给小学生做的急救公益课时,发现,孩子们对血管的了解程度要远远高于大部分成年人。

  所以,我们今天有必要来系统地认识一下我们的血管。

  

  血管是复杂的中空管网络,它负责把血液输送到我们的整个身体。这是一项重要功能,因为血液可以为我们的细胞提供有价值的营养物质并清除废物。血管由结缔组织和肌肉层构成。内血管层由内皮组成。在毛细血管和血窦(也称作“窦状毛细血管”)中,内皮构成了大部分血管。血管内皮与诸如脑、肺、皮肤和心脏等器官的内部组织衬里相连接。在心脏中,这个内层称为心内膜(也简称为“心膜”)。

血管的类型

  

  人体共有四种主要类型的血管:

动脉

  动脉是弹性血管,是运送血液离开心的血管,即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出去。

  动脉从心室发出后,反复分支,越分越细,最后移行于毛细血管。动脉管壁较厚,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大动脉管壁弹性纤维较多,有较大的弹性,心室射血时管壁扩张,心室舒张时管壁回缩,促使血液继续向前流动。中、小动脉,特别是小动脉管壁的平滑肌较发达,可在神经体液调节下收缩或舒张,以改变管腔和大小,影响局部血流阻力。血液的流速快。

  肺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肺部,在那里氧气被红细胞吸收。体动脉则将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1)动脉的结构特点

  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内弹性膜组成。内皮下层位于内皮之外,为较薄的疏松结缔组织,内含少量平滑肌纤维。内弹性膜由弹性蛋白构成,弹性膜上有许多小孔。在中动脉的横切面上,因血管壁收缩,使内弹性膜呈波浪状,可做为内、中膜的分界线;中膜较厚,主要由10~40层平滑肌组成,故称肌性动脉;在平滑肌之间有少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平滑肌纤维的舒缩可控制管径的大小,调节器官的血流量。此外平滑肌纤维具有产生结缔组织和基质的功能;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在外膜与中膜交界处有外弹性膜相隔,外膜中有小血管、淋巴管神经分布。

  (2)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结构特点

  管径在0.3~1mm之间,为小动脉,管壁结构与中动脉相似,但各层均变薄,内弹性膜明显,中膜含数层平滑肌,外弹性膜不明显,平滑肌舒缩可使管径变小,增加血流阻力,因此小动脉也称外周阻力血管;管径在0.3mm以下者为微动脉,管壁由内皮和1~2层平滑肌构成,外膜较薄。

  (3)大动脉的结构特点

  大动脉又称弹性动脉,如主动脉、肺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和髂总动脉等。大动脉与中动脉是渐变的,其间没有明显界限。内膜比中动脉内膜厚,内弹性膜与中膜的弹性膜相连续;中膜:最厚,主要由40~70层有孔的弹性膜构成,故又称弹性动脉。在弹性膜之间还有平滑肌及少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构成,其中有营养血管、淋巴管、神经等。外弹性膜与中弹性膜相连,故分界不清。

静脉

  静脉是心血管系统中引导、输送血液返回心脏的弹性血管。它起始于毛细血管,末端终止于心房。小静脉起于毛细血管,在回心过程中逐渐汇合成中静脉、大静脉,最后注入心房。

  静脉管壁薄,平滑肌和弹力纤维均较少,缺乏收缩性和弹性,管腔断面较扁。   

  静脉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肺静脉、体静脉、浅静脉和深静脉。

  体静脉中的血液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血色暗红。肺静脉中的血液含有较多的氧,血色鲜红。

  静脉血回流的动力主要不是依靠管壁本身的收缩,而是靠管道内的压力差。影响静脉压力差的因素很多,如心脏的收缩力、重力和体位、呼吸运动以及静脉周围的肌组织收缩挤压作用等。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极细微的血管,管径平均为6~9μm,连于动、静脉之间,互相连接成网状。毛细血管数量很大,除软骨、角膜、毛发上皮和牙釉质外,遍布全身。毛细血管壁薄,管径较小,血流很慢,通透性大。其功能是利于血液与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荷兰显微镜学家A.van列文.虎克自制了许多性能优良的显微镜,最高的放大倍数达倍。他通过大量细微的观察,解释并完善了M.马尔皮基提出的关于毛细血管系统的知识,证明动脉与静脉分别和毛细血管直接相连。

  毛细血管是体内分布最广、管壁最薄、口径最小的血管,一般仅能容纳1-2个红细胞通过。其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在内皮外面有一薄层结缔组织。另外还常可见到一种扁而有突起的细胞贴在毛细血管的管壁外面,称为周细胞。这种细胞的性质还不清楚。有人推测周细胞具有收缩作用,可控制毛细血管管径,但尚未证实。有实验表明,内皮细胞受某些化学物质或机械性刺激时,它本身就可收缩而改变管径的大小。毛细血管的内径平均约为8μm,长0.2-4mm,它们互相联系成网状,布满全身,毛细血管总横断面积大于主动脉数百倍。平时一般仅有小部分毛细血管轮流开放。由于毛细血管壁薄,和有较高通透性,使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能通过管壁进入组织,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也能通过管壁进入血液,从而完成血液与组织间的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据电镜观察,肾等器官内的毛细血管内皮有许多小孔,更有利于物质的通透。

血窦

  血窦是毛细血管的一种类型,也称窦状毛细血管,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内。是血液由血管进入组织间隙的区域。

  血窦的特点是: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间可能有较大的间隙,有的血窦内皮细胞有窗孔,内皮下的基膜或连接、或不连接、或缺如。不同器官的血窦结构有较大差别。

血管和循环

  

  血液通过心血管系统循环并通过到全身。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和循环系统组成。血管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的所有区域。血液的流经路径为:从心脏出发,通过动脉传输到较小的微动脉,再到毛细血管或血窦,再到小静脉,到静脉,再回流到心脏。

  人体的血液循环分两种循环,即体循环(大循环)和肺循环(小循环)。

体循环

  体循环(大循环)由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入主动脉,又经动脉各级分支,流向全身各器官的毛细血管。然后血液经过毛细血管壁,借助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经过交换后,使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再经过小静脉、中静脉,最后经过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血液沿着上述路径的循环称为体循环或大循环。体循环主要特点是路程长,流经范围广泛,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并将其代谢产物经静脉运回心。

  简而述之,体循环的途径是:动脉血从左心室泵→主动脉→各级动脉分支→全身各部毛细血管→静脉血经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右心房。

肺循环

  肺循环(小循环)从右心室射出的静脉血入肺动脉,经过肺动脉得肺动脉在肺内的各级分支,流至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经肺内各级肺静脉属支,再经肺静脉注入左心房。血液沿上述路径的循环称为肺循环或小循环。肺循环的特点是路程短,只通过肺,主要功能是完成气体交换。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简而述之,肺循环的途径是:静脉血从右心室→肺动脉干及其分支→肺泡毛细血管→动脉血经肺静脉→左心房。

微循环

  还有第三种循环,称为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当血液通过毛细血管时,血液和细胞周围的液体之间会交换诸如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和废物等物质。

血管的问题

  

  血管的问题和血管的疾病将影响到血管的正常功能。动脉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动脉粥样硬化。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胆固醇和脂肪沉积物积聚在动脉壁内,这可能导致斑块的形成,从而抑制血液流向器官和组织。动脉粥样硬化也可能导致血栓凝固,阻塞血流。弹性是血管的特征,这一特征使得血管能够发挥循环血液的功能。动脉壁上的硬化斑块将导致血管变硬,进而使血管失去弹性,最终可能使血管在压力下破裂。动脉粥样硬化也可能导致称为动脉瘤的动脉弱化区域出现鼓胀,最终可能产生内部出血和失血过多而导致问题。

  静脉中的问题通常是由于受伤、阻塞、不足或感染引起的炎症。浅静脉血栓的形成可引起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瓣膜损伤可导致静脉血液积聚——而这可能导致静脉曲张的发展。

编译:第一响应急救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生命是一条河流

每个人都希望它

绵长,宽阔,清澈,美丽

只要河水还在流淌

这个理想就不会破灭

但是,如果干涸,如果断流……

所以,生命之外

其他都是小事

学习急救知识

掌握急救技能

给生命之河

一个绵延流长的支持!

第一响应急救

更多







































白癜风可以治的好吗
白颠疯是如何引起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jlian.com/jyzl/25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