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管是一种经外周静脉插至上腔静脉的导管,全称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利用PICC管可将药物输注在血流量大、流速快的中心静脉中,从而避免患者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渗性、有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害,能有效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临床应用
1、恶性肿瘤化疗及胃肠外高营养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经常需长期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及高浓度营养物质。由于PICC导管尖端处于上腔静脉位置,静脉血流量大,药物被迅速稀释,避免了长期输注化疗药物对局部血管刺激、损伤所致静脉炎的发生和药液外漏引起组织坏死。
2、急危重患者的抢救
3、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救治
大面积烧伤患者由于皮肤受损面积大,体液丢失多,休克期需补充大量液体,加之感染、修复期用药时间长,故静脉输液是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PICC的应用可减少反复穿刺的次数,减轻患者痛苦。
4、血液病患者化疗及输血
血液病患者需要长期输注化疗药物、血制品,故PICC是较好的选择。但血液病患者常存在血象及出凝血指标异常,致外周静脉条件较差,超声引导下PICC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5、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的营养通道
6、胸腔穿刺、引流
研究表明,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可使用PICC引流并注入药物,可减轻或消除患者的不适,提高生存质量。
7、传染病危重患者静脉输液和抢救
8、测量中心静脉压
测量方法简便,给医生用药提供了确切的依据,同时为抢救争取了时间。
9、其他
需长期输液、外周静脉血管条件较差或频繁输入脱水药物的患者,以及需要反复输血及血制品的患者。
留置时间及影响因素
1、留置时间: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短的1天,最长可以留置6个月。
2、影响因素:①穿刺部位对于可下床活动的患者,不宜选用下肢静脉。因外周静脉较薄,基层活动相对少,靠壁的血管更替较慢,加上使用留置针时局部的包扎和制动,使静脉血流变慢,给血小板沉淀的机会,促进血栓形成,导致留置针堵塞。故留置针最好选用肘正中静脉及贵要静脉等大静脉。②操作因素操作中软管进入静脉太短、型号不符、穿刺部位靠近关节处、化学刺激等均可影响留置时间。③患者自身因素患者高龄、肥胖、吸烟及既往血栓病史、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先天性凝血酶缺乏症等,均可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易导致局部血栓形成。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1、感染
感染是常见并发症之一。有研究提示PICC置管感染占所有并发症的40%左右。加强穿刺点周围护理对控制感染有重要作用。尤其对于发热、出汗多、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加强无菌观念,缩短换药间隔时间。
2、机械性静脉炎
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达15.15%。机制为各种机械刺激损伤静脉壁而出现的炎症反应,属于急性无菌性炎症。通常发生于穿刺后48~72小时。可嘱抬高患肢,减少活动,局部湿热敷,药物对症治疗。
3、血栓形成
PICC患者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与患者疾病类型、性别相关,与导管类型、插入的血管无明显相关性。预防措施包括正确评估患者血栓高危因素;保持导管通畅,防止导管内血栓脱落;掌握封管技术,正确进行冲管封管操作;对可以发生血栓形成的患者及时或定期行血管超声检查。对于发生血栓形成的患者应及时行溶栓治疗。
4、导管堵塞
发生导管堵塞除外血栓形成原因主要是冲关、封管方法不正确。故需注意保持PICC的顺畅,避免扭曲、打折;输注粘稠度较高的液体及血制品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
5、穿刺点渗血
在肿瘤化疗患者中出现较多,首先应排除是否有骨髓功能抑制、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障碍,另外多见于局部压迫止血不足,或患者运动过频、动作过大。发现渗血,勤换敷贴,严密观察,避免局部感染。
6、导管脱出
导管脱出多见于欠合作的患者,常发生于患者脱衣时强行拉拽或在睡眠时自行拔除。
综上,PICC具有以下优点:①为危重患者抢救提供了快捷的输液通道。②减少了外周多次穿刺的痛苦。③对躁动不安的患者易固定,不易脱管。④避免了外周输液肿胀和高浓度用药引起的静脉炎。⑤失血脱水时外周静脉塌陷不易穿刺成功,而中心静脉较容易。
但亦有不足,包括①穿刺置管技术要求比较高。②对护理要求高,需密切观察,防止并发症发生。③费用较高。
综合考虑,其不仅提高了临床工作的效率,也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安全的置管方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