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系列宣教ldquo老烂腿

概述

大隐静脉是位于下肢内侧的浅表静脉,自足部至大腿根部,再到下肢深静脉中。大隐静脉曲张是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常见病,是由于深静脉瓣膜无法紧密关闭而引起的下肢静脉血液倒流性病变,可表现为浅静脉曲张(即静脉主干或分支局限性、节段性囊状或柱状扩张),下肢肿胀、疼痛、色素沉着、瘙痒,甚至溃疡形成,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

疾病分类

目前广泛使用的CEAP分级,即根据临床症状、病因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分级。

病因

静脉壁软弱、静脉瓣膜缺陷及浅静脉内压升高,是引起大隐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雌激素过多、吸烟、长期站立或久坐等都是大隐静脉曲张的危险因素。

主要病因

1.瓣膜结构薄弱,在持久的逆向血流及血柱重力作用下,瓣膜游离缘松弛而不能紧密闭合,造成静脉血经瓣叶间的裂隙向远侧逆流。

2.持久的超负荷回心血量导致静脉管腔扩大、瓣膜相对短小而关闭不全,故又称“相对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3.深静脉瓣膜发育异常或缺如,失去正常关闭功能。

4.小腿肌关节泵软弱,泵血无力,引起静脉血液积聚,导致静脉高压和瓣膜关闭不全。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直接承受近侧深静脉逆向血流冲击,常最先出现关闭不全。大隐静脉位置较浅而缺乏肌肉保护,所以当股浅静脉瓣膜破坏时,大隐静脉瓣膜多己失去功能,因而两者常同时存在。股深静脉开口比较斜向外方,受血柱重力的影响较小,受累及可能较迟。

好发人群

持久站立工作者,例如教师、护士、外科医生、交警、厨师等。

体力活动强度高者,例如从事体育运动工作者。

久坐不动者,例如出租车司机、办公室文员等。

诱发因素

长期腹压高(如习惯性便秘、慢性咳嗽)、体重超重、孕妇、长期站立或久坐不动、不爱运动、吸烟、患有深静脉血栓等容易诱发。

症状

大隐静脉曲张最典型症状是大隐静脉的增粗、迂曲、扩张、凸出皮肤表面。根据病情轻重不同,可仅表现为下肢局部静脉曲张,也可伴有下肢不适。严重者出现静脉性溃疡、血栓性浅静脉炎、破裂出血等并发症。

典型症状

表现为大隐静脉解剖分布位置的浅静脉扩张、伸长,而行程蜿蜒迂曲,部分可出现球状扩张。曲张静脉可因血流缓慢而合并感染,导致血栓性浅静脉炎。

下肢出现明显的乏力、酸胀、不适或胀痛,有时可有小腿肌肉抽搐。小腿均匀性肿胀,胫前可有指压性水肿。症状在午后、行走时加重,晨起、休息、抬高患肢可缓解,夏天高温季节症状发作更为频繁。皮肤营养性改变包括皮肤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和溃疡形成。如果合并踝部交通静脉功能不全,则可加速这些变化的出现。高度扩张的浅静脉易因轻度外伤或自行穿破而并发出血,且难以自行停止。

并发症

曲张静脉易引起血栓形成及静脉周围炎,常遗有局部硬结与皮肤粘连,可用抗凝及局部热敷治疗,伴有感染时应用抗生素,炎症消退后,应施行手术治疗。踝周及足靴区易在皮肤损伤破溃后引起经久不愈溃疡,愈合后常复发。大多发生于足靴区及踝部,可以表现为皮下淤血,或皮肤破溃时外出,因静脉压力高而出血速度快抬高病肢和局部加压包扎,一般均能止血,必要时可以缝扎止血,以后再作手术治疗。

就医

患者出现下肢浅静脉曲张、肿胀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屈式试验、潘式试验、静脉造影、下肢活动静脉压测定、超声检查等检查来确诊大隐静脉曲张,注意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相鉴别。

就医指征

自觉下肢沉、胀、酸痛不适,下肢出现浅静脉曲张,小腿及足部肿胀、“足靴区”色素沉着,甚至溃疡等,医院就诊。

已确诊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若下肢触及局部硬结与皮肤粘连,或出现发热、局部皮温增高等感染征象时应及时就医。已确诊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若出现皮下淤血,或皮肤破溃时外出血,应立即就医。

需要做的检查

检测隐股静脉瓣膜功能。患者仰卧,患肢抬高,使曲张静脉空虚,在大腿上1/3处扎一根橡皮止血带,阻止大隐静脉血液倒流。然后让患者站立,30秒钟,松解止血带,密切观察大隐静脉曲张的充盈情况。

若松解止血带前,大隐静脉萎隐空虚。当松解止血带时,大隐静脉立即自上而下充盈,提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而大隐静脉与深静脉之间的交通支瓣膜功能正常。

若在松解止血带前,大隐静脉已部分充盈曲张,松解止血带后,充盈曲张更为明显,说明大隐静脉瓣膜及其与深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均功能不全。

若未松解止血带前,大隐静脉即有充盈曲张,而松解止血带后,曲张静脉充盈并未加重,说明大隐静脉与深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而大隐静脉瓣膜功能正常。

检测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患肢的深静脉主干是否通畅,若在活动后浅静脉曲张更为明显、张力增高,甚至出现胀痛,提示为深静脉不通畅。

下肢深静脉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

其显示有下列特点为深静脉全程通畅,明显扩张;瓣膜影模糊或消失,失去正常的竹节状形态而呈直筒状;Valsalva屏气试验(是令患者行强力闭呼动作,即深吸气后紧闭声门,再用力做呼气动作,呼气时对抗紧闭的会厌,通过增加胸内压来影响血液循环和自主神经功能状态,进而达到诊疗目的的一种临床生理试验)时,可见含有造影剂的静脉血自瓣膜近心端向瓣膜远侧逆流。

根据造影剂向远侧逆流的范围,分为五级。

Ⅰ级:瓣膜功能良好。造影剂无明显逆流。

Ⅱ级:瓣膜最轻度关闭不全。造影剂逆流至大腿近端。

Ⅲ级:瓣膜轻度关闭不全。造影剂逆流至膝上。

Ⅳ级:瓣膜中度关闭不全。造影剂逆流至膝下。

V级:瓣膜严重关闭不全。造影剂逆流到小腿部直到踝水平。0级,示瓣膜关闭功能正常;Ⅰ~Ⅱ级逆流,应结合临床表现加以判断;Ⅲ~Ⅳ级,表示瓣膜关闭功能明显损害。可间接地了解瓣膜功能,常作为筛选检查。正常时,站立位活动后足背浅静脉压平均为10~30mmHg,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为25~40mmHg。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时,高达55~85mmHg。

医生通过B超探头可以观察瓣膜关闭活动及有无逆向血流。

治疗

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剂、激光或射频治疗。应根据病人的病因、症状、静脉曲张部位、严重程度等综合考虑治疗方法。一部分病人可能需要多种治疗方法联合治疗。

药物治疗

可服用抗血管渗出及消肿药物,如迈之灵、七叶皂苷钠片,其成分为七叶皂甙钠等。作用机制为抗炎、抗渗出,提高静脉张力,加快静脉血流,促进淋巴回流,改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减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抗渗出,从而减少静脉性充血,减轻组织肿胀。同时增强血管弹性,增加血管张力,改善下肢肿胀、疼痛、瘙痒、疲劳和沉重感等。阿司匹林、舒洛地特、脉络疏通颗粒:用于防治血栓形成、防治并发症。

手术治疗

1.包括传统开放手术及静脉腔内手术,即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其原则是消除浅静脉反流,减轻静脉压力。术前应行彩超检查患肢深静脉通畅情况,若深静脉不通畅,则禁忌行手术治疗。而对于深静脉反流病人,目前并无得到公认的瓣膜修复术式。因此,该类病人虽无手术禁忌证,但术后仍须长期穿弹力袜以防止复发。

2.利用硬化剂注入的曲张静脉后引起的炎症反应使之闭塞,可作为手术的辅助疗法,处理残留的曲张静脉。硬化剂注入后,局部用纱布卷压迫,自足踝至注射处近侧穿弹力袜或缠绕弹力绷带,立即开始主动活动。大腿部维持压迫1周,小腿部6周左右。应避免化剂渗漏造成组织炎症、坏死或进入深静脉并发血栓形成。

3.静脉腔内激光技术是利用激光产生高能量热损伤静脉血管壁,使静脉壁纤维化修复、收缩闭合,同时高能热可以引起血液成高凝状态使静脉内血栓形成,最终导致静脉纤维化闭合。此方法闭合血管而保留原血管壁组织和血管床,因而如何有效损伤血管内膜和中膜平滑肌是治疗的关键。其适应治疗的曲张静脉应有一定的直径,不合并严重扭曲或闭塞,否则光纤无法进入,手术无法进行。其闭合大隐静脉主干的效果与传统手术相同,但对扭曲的属支及静脉团块需要做多点穿刺激光治疗或手术切除。

其他治疗

保守治疗方法是大隐静脉曲张很重要的治疗方法,无论是否行手术治疗,均应长期遵循保守治疗方法。其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压迫治疗。适用于症状轻微又不愿手术者;妊娠期发病,鉴于分娩后症状有可能消失,可暂行非手术疗法;手术耐受力极差者。不适用于老年病人、过度肥胖病人、静脉曲张合并皮炎或活动性溃疡病人,以及合并动脉缺血性疾病病人。

饮食

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应注意低脂、清淡饮食,多食用高蛋白及利尿食物,避免食用雄性激素含量高的食物。宜吃低脂肪、高蛋白、利尿的食物,如冬瓜、苦瓜、鱼肉等。忌吃雄性激素含量高、油腻的食物。

护理

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护理主要为注意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诱发因素,注意监测有无并发症的发生,有病情变化应及时就医,并且避免私自减量或停药。避免长时间保持站立或坐位、高强度体力活动、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诱发因素。在医师指导下穿戴弹力袜,并长期坚持。若患者治疗中出现其他症状,如视力模糊、皮肤感觉异常和麻木等,应及时就医。

预防

大隐静脉曲张可通过避免诱发因素、好发人群的定期体检来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避免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诱因。长期站立工种,如教师、售票员、护士等应穿弹力袜,减轻下肢静脉压力,促进回流。对于已有静脉功能不全的患者,上述措施可延缓病情进展,预防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溃疡等的发生。

责任编辑:张运磊齐廉政

通讯作者:刘梦倪张仕杰

指导老师:张剑平李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jlian.com/jyys/7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