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动静脉内瘘常见并发症及护理一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病人最常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内瘘成形术指外科手术将表浅毗邻的动静脉作直接吻合,使静脉血管血流量增加、管壁动脉化,形成皮下动静脉内瘘。术中常选择桡动脉或肱动脉与头静脉或贵要静脉吻合。内瘘成熟至少需要个月,一般在术后-3个月开始使用。内瘘保护注意事项:

.内瘘侧肢体不可负重,睡觉时注意睡姿,避免压迫内瘘侧肢体;可将软枕垫于患肢,促进静脉血流,以减轻肿胀程度。

.注意保护内瘘侧肢体,避免碰撞,防止受伤,以延长其使用期。

3.衣袖要松大,勿穿紧袖衣服,内瘘侧上肢避免佩带饰物、手表。

4.禁止在内瘘侧肢体测血压、抽血、静脉注射、输血成输液。

5.每日监测血压,按时服用降压药,防止高血压避免低血压的发生。

6.保持内瘘术肢的清洁,每天清洁局部,预防感染。

7.避免肢体暴露于过冷或过热的环境。

8.自我监测内瘘吻合有无震颤以及听诊血管杂音。

动静脉内瘘常见的并发症:出血、感染、血栓、血流不足、窃血综合征、动脉瘤、内瘘侧手肿胀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出血主要表现:创口渗血及皮下血肿。皮下出血处理不当可致整个手中上臂肿胀。()原因:

①内瘘未成熟,静脉壁薄;

②肝素用量过大;

③穿刺失败导致血肿;

④压迫止血不当或时间过短;

⑤内瘘手臂外伤引起出血;

⑥透析结束后内瘘肢体负重;

⑦迟发性出血见于动脉瘤形成,引起破裂出血及感染。

()预防及处理:

①避免过早使用内瘘,新建内瘘的穿刺最好是有经验的护士进行;

②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凝剂;

③提高穿刺技术,力争一次穿刺成功;

④止血力度适当,以不出血为准,最好指压止血。

⑤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以防发生动脉瘤破裂;

⑥指导患者放松止血带时观察有无出血及出现出血的处理方法。

、感染主要表现: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有时伴有内瘘闭塞,全身症状可见寒战、发热,重者可引起败血症、血栓性静脉炎。()原因:

①未正确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穿刺部位消毒不严或穿刺针污染;

②长期使用胶布和消毒液,致动静脉穿刺处皮肤过敏,发生破损、溃烂或皮疹,用手搔抓引起皮肤感染;

③穿刺后穿刺处接触污染液体引起的感染;

④穿刺不当或压迫止血不当,致血肿形成或假性动脉瘤形成引起的感染;

()预防和护理:

①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穿刺部位严格消毒,及时更换可疑污染的穿刺针;

②避免在血肿、感染或破损的皮肤处进行通路穿刺,提高穿刺技术,避免发生血肿;

③内瘘有感染时应及时改用临时性血管通路,并积极处理感染情况:局部有脓肿时应切开引流,并全身使用抗生素;发生败血症者应用有效抗生素至血细菌培养阴性后周;

④做好卫生宣传教育,让患者保持内瘘手臂皮肤清洁、干净,透析后穿刺处勿沾湿、浸液。

3、血栓主要表现:患者动静脉内瘘侧搏动、震颤及杂音减弱,患者主诉内瘘处疼痛。部分堵塞时透析引血时流量不足,抽出血为暗红色,透析中静脉压升高。完全堵塞时搏动震颤及杂音完全消失,不能由此建立血液通路进行透析。()原因:

①早期血栓多由于手术中血管内膜损伤、血管外膜内翻吻合、吻合时动静脉对位不良、静脉扭曲、吻合口狭窄旋转等及内瘘术后包扎过紧,内瘘受压;

②自身血管条件差,如静脉炎、动脉硬化、糖尿病血管病变、上段血管已有血栓;

③患者全身原因,如高凝状态、低血压、休克、糖尿病等;

④药物影响,如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使血细胞比容上升,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危险;

⑤反复低血压发生;

⑥反复定点穿刺导致血管内膜损伤;

⑦压迫止血不当,内瘘血管长时间受压。

()预防和护理:

①严格无菌技术,正确手术方法、规范术后护理;避免过早使用内瘘,一般内瘘成熟在6-8周,最好是在内瘘成熟后再使用;

②计划应用内瘘血管,切记定点穿刺,提高内瘘穿刺成功率,力争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引起血肿形成;

③根据患者情况,指导患者用大拇指及中指指腹按压穿刺点,注意按压力度,弹力绷带不可包扎过紧;

④避免超滤过多引起血容量不足、低血压;

⑤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内瘘手臂不能受压,夜间睡眠尤其要注意;

⑥高凝状态的患者可根据医嘱服用抗凝药;

⑦穿刺或止血时发生血肿,先行按压并冷敷,在透析后4小时热敷消肿,血肿处涂抹喜辽妥并按摩。

早期血栓形成,可用尿激酶5万-50万单位溶于0ml生理盐水中,在动静脉内瘘近端穿刺桡动脉缓慢注入。若无效,则应通知医师,行内瘘再通或修补术。

▼链接点击▼

文章:医院肾病一科李晖

配图:网络(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jlian.com/jyss/95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