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指下肢浅静脉发生迂曲扩张,局部成团,大多数人为大隐静脉发生病变,少数为小隐静脉;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诱因主要是患者长期久坐、久站,导致静脉壁发生软化,或出现静脉瓣缺陷,其发生与遗传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后者主要由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动静脉瘘等引起。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以及其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是一般人群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统计报告指出,慢性静脉疾病的流行率为40%~70%,静脉曲张影响了73%的女性和56%的男性。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症状对于轻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其主要表现为下肢可见蚯蚓状的弯弯曲曲的浅静脉,无任何其他症状。随着时间的延长,病变逐渐进展而加重,原来弯曲的浅静脉迂曲成团或成片,使皮肤突出,以小腿最明显,有点甚至连大腿也有大片的曲张浅静脉,站立时更为突出。平卧后,可以消失。除此之外,在站立时间长了或者行走距离较远时,患病的肢体容易出现酸胀、疲惫,也可以引起小腿肌肉痉挛发作。久而久之,会在小腿下端出现皮炎:小腿皮肤可能因为局部营养不良而出现色素沉着,使皮肤变黑,变硬,严重的会出现慢性溃疡,久经不愈。也会引发曲张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因为曲张静脉在站立或行走过程中,承受着较高的压力,如果曲张静脉的部位受伤,甚至轻微外伤也可能造成曲张静脉破裂,导致出血。出血是相当危险的并发症,因为压力较高,加上病变的静脉管壁又没有弹性,破裂后导致的出血很难自行停止,必须紧急处理。要知道哪些人容易患下肢静脉曲张,首先要搞明白它的危险因素1、遗传:遗传与基因在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有学者纳入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横断面研究,结果表明60.4%的患者有慢性静脉疾病的家族病史,父亲患病占7.5%,母亲患病占40.9%,父母双方均患病的情况占12.0%。2、年龄:静脉曲张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高龄是下慢性静脉疾病的相关风险因素。原因可能与随年龄的增长静脉瓣膜张力逐渐降低有关。并且老年人常因小腿肌肉泵功能减弱,不足以对抗静脉流出阻力,造成血液回流困难,下肢静脉持续高压,从而形成下肢静脉曲张。3、身高与体重:个子高以及肥胖是下肢静脉曲张的危险因素国内一项对于驻京某卫戍部队战士的流行病学调查也发现,身高cm以上战士下肢静脉曲张患病率较其他身高组高,认为可能与身高造成的下肢血管静脉压力增大有关。肥胖在下肢静脉曲张的症状及病因学中有重要影响。肥胖产生的体重压力会造成股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同时,肥胖人群的血液黏稠对股静脉回流产生阻碍,并可能增加炎症风险,从而导致下肢静脉曲张。4、性别:由于妊娠、激素、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特性,女性罹患下肢静脉曲张的比例普遍高于男性。有研究显示,在所有年龄组中(包括18~34岁,35~50岁,51~64岁,≥65岁组),女性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均明显高于男性,且每一年龄组中,女性妊娠例数与临床征象分级显著相关,即妊娠次数多的女性静脉曲张严重程度更高。静脉曲张在妊娠期间尤为常见。研究表明,妊娠前3个月(即妊娠前期)时未检出静脉缺陷症状的孕妇随孕周的增加,出现静脉曲张情况也增加,在妊娠中晚期时慢性静脉疾病的发生率较妊娠初期显著增高,且在妊娠晚期最为明显。绝经是慢性静脉疾病的危险因素,更年期也是静脉曲张的危险因素。还有研究发现,女性服用避孕药物也是慢性静脉疾病的风险因素。在生活方式上,女性普遍会穿高跟鞋,鞋跟在3.5cm以上时会对小腿肌肉产生负累,而当高跟鞋在7cm以上时,下肢静脉的压力显著增高,罹患风险显著增大。5、职业:在不同的职业人群中,下肢静脉曲张的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与不同职业的工作环境、性质及工作要求所导致的重体力劳动、长久站立等行为有关。有调查发现,从事农业和重体力劳动者下肢静脉曲张患病率明显高于轻中度体力劳动者。久站时,小腿腓肠肌处于松弛状态,难以将血液泵回心脏,加之人体自身重力作用,使得腿部静脉压力过大,进而导致下肢浅静脉曲张。基于上述因素,重体力劳动时,下肢静脉瓣膜又因承受过大额外压力更易造成下肢静脉曲张。需要久站的职业,尤其是重体力劳动者罹患下肢静脉曲张的比例较高,如煤井矿下一线职工、护士、美容美发师、站岗执勤战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