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曝光“医生拿回扣”的新闻在医疗界中引发巨大争议,该报道的结尾处再次点出福建三明的医改成果。报道对三明医改的“三医联动”,有力的控制了药价虚高问题进行了举例解读。
然而,当三明医改在电视新闻中声名鹊起、备受褒奖之时,对应的质疑之声却在网络世界中传开。在医疗焦点此前发布的文章《三明人看三明医改:医生都走光了!没药了!》下,三明本地网友、医疗从业者们纷纷爆料,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那么,三明医改到底是什么模样?我们且从网友的爆料管中窥豹!
网络真相1:医生高年薪的背后
三明的医生年薪制实际上叫“目标年薪制”。目前主要根据职称分为四个级别:住院医师10万,主治医师15万,副高20万,正高25万。据介绍,三明的政策导向是,参照国际惯例,使医生的收入是社会岗位平均工资的2到3倍,而上述住院医师的标准是参考三明年社会岗位平均工资元的2.5倍制定的。
什么叫目标呢?就是最高有可能拿这么多,但绝不是人人都能拿到目标年薪。医院,三明五院的上述内科医生就对年薪制吐槽不已。据他介绍,自己从医15年医生,作为副高职称,实际上自己目前的年收入仅7万元左右。“医院离年薪制的目标差得远着呢,根本就不是什么年薪制,和以前没什么太大区别”。医院同行十几、二十几万的实际年薪,该医生坦言不仅阳光收入没有增加,连“非阳光”收入也没有了。
网络真相2:药费降低的背后
央视曾在新闻中针对三明医改作出如下报道:
医院常用药奥美拉唑钠,就由改革前的元下降到6.9元,下降幅度高达37倍。药品费用大幅度下降、医务人员收入显著上升,医保基金从亏损转为盈余,初步实现了患者、医院、医生和政府多方共赢。
这些药品,在三明的医生眼里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网友医生的介绍:
从这位医生网友的爆料可以看到,虽然是同一种药品,药费是降下来了,但纯度、疗效却是天壤之别。微博大V
白衣山猫表示:药品是用来治病的,静脉炎、过敏,这些都是因为生产工艺偷工减料的问题,导致药品纯度不够引起的。要想达到一定的药品纯度,加大工艺流程,成本就会增加。一分钱一分货,在药品领域,从来都不是空话。其他网友也纷纷对所谓的“药品降价”提出了质疑:
现状1:患者无药可用
现状2:医生出走三明
三明医改,病人用药便宜了,但治不好,都流失到省城看病。医生的工资虽然是高额年薪制,但考核制度非常苛刻,能拿到全额年薪的少之又少。以上现象,虽仅为个别网友的反馈,尚不能代表整个三明医改的全貌,但多少还是让我们知道,央视新闻歌颂的“三明医改”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这种以损害患者及医务人员利益为基础的改革,即便政绩报告书写得再美好,也难以取得真正的成功。而作为医疗行为主体的医生,只能是从一个坑跳往另一个坑里。
三明医改到底美不美?我们暂不下最终定论,时间会给我们一个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