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化新闻 (医院)PICC是将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由肘窝静脉沿血管送入上腔静脉的一种方法,已发展成为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至置管技术。此技术避免了因长期输液或化疗药物给患者造成的局部组织肿胀、坏死,提供了一种便利的治疗途径,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传统的PICC穿刺使用的是直径比较粗的穿刺针(14-16G)经肘部的贵要、肘正中、头静脉置入,存在成功率低或置入困难等问题。医院最新引进了美国巴德Site-rite5型超声系统,结合改良的Seldinger技术,在患者上臂进行穿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临床上的问题,将盲穿改为可视穿刺,大大提高了成功率。
Site-rite5型超声系统的临床应用解决了很大难题,它是利用超声引导系统对电波、声波和电子图像进行转化的一种技术,具体来说,电波经过晶体的的高速震荡后转化成高频超声波,超声波进入人体后撞击不同的器官组织是发生的反超声波被回收到晶体内,之后计算机对回收的声波进行测量和分析,最终将数据转化成图像,显示在荧光屏上。这一技术将以往凭经验的盲穿改为可视穿刺,我们在显示屏上可以清晰看到成像深度标记,成像深度标记启动时,显示屏上会出现绿色的点,将绿色的点对准血管的中心穿刺可提高穿刺成功率。传统肉眼观察下PICC穿刺法的置管成功率为60%-75%,而超声引导结合MST进行穿刺的成功率91%-%。
常规PICC置管时间为30分钟,但对于静脉条件差的患者,对于置管困难的患者却是缩短了置管时间。使用血管超声技术,护士在操作前就可以准确全面的评估血管,避开血管内的不良因素、静脉瓣及分支静脉,从汇总的较粗静脉穿刺,通过超声定位系统能够看到所要穿刺的血管,一针见血准确率高,使导管能够较为顺利地到达上腔静脉,减少穿刺次数,减少组织损伤,减轻患者的恐惧,提高满意度。
借助超声后,穿刺部位由肘部移至肘以上,避免了随患者活动导管自穿刺点反复出入的问题、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从这个位置置管的优越性在于它避开了中间分支静脉和贵要静脉的衔接点,该区域的血管比肘窝处的血管粗;同时,置入导管的长度更短、血流量更大、不容易造成血管壁的损伤,较少了手臂的屈伸对导管及穿刺血管的影响。置管后用超声能及时检查颈内、颈外、锁骨下静脉有无导管,发生异位及时调整,能够了解导管的状况,提高置管成功率。
医院肿瘤中心引进的Site-rite5超声系统和导针系统的联合应用很好地解决了临床上对静脉置管困难患者的难题,不仅成功提升PICC置管的成功率,同时扩大了PICC适用范围,使肥胖、水肿、反复治疗、血管条件差、血管过细的病人也有机会选择PICC。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