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血栓及治疗方法

手术后血栓治疗方法

01

什么是围手术期

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也就是从患者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复,包含了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时间约在术前5-7天至术后7-12天。对于围手术期的患者,临床要做好各期的相关指导,尤其是对患者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教育和指导,以减少因手术导致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02

围手术期静脉血栓被忽视的原因

临床大多继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往往被忽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术后病人常因卧床,而缺乏或忽略了下肢肿胀的症状,等原有病情恢复到一定程度,下地活动时才发现早已患有下肢静脉血栓。2、也有的患者有下肢不适的主诉,但常易被忽视,尤其是腿部手术的病人,骨科医师常认为腿部症状是手术创伤的反应,忽略了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3、有不少医务人员对下肢静脉血栓,尤其是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认识不足,或者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查房重点常常将注意力放在了关心原发病变及与手术直接相关的部位,以致不注意检查而忽略了血栓发现的可能。

03

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

诊断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在临床仔细检查,了解其特点,注意相关体征,如患肢轻度肿胀、有腓肠肌深压痛或Homan征(患肢足背屈时诱发腓肠肌疼痛)等,及时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并不困难。必要时,应依靠辅助检查,如彩色超声检查诊断下肢静脉血栓,可清晰显示静脉及其内部血栓,反映血液回流速度,其对近端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准确率可达94%,对周围型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敏感率为88%,准确率达98%。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手术后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在我国术后患者中达到了30%左右,且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三倍。由于下肢静脉血栓有各种不同类型,存在症状、体征各异和不典型,易延误早期治疗时机而导致肺栓塞等致命并发症。因此,进一步提高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认真做好手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科普宣教和细心护理等,是手术后卧床患者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工作重点,是减少手术后长期卧床患者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必要措施。

04

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据临床观察统计,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高峰在术后1~4天内,大约有50%的静脉血栓出现在术后24小时内,约有20%血栓出现在第2天,约20%出现在手术后第3天及第4天。由此,也提醒临床医生应当高度重视和警惕手术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手术患者也应了解静脉血栓形成后的症状并及时通报医生。

05

为什么手术后患者易下肢静脉血栓呢

01

手术中,由于长时间的仰卧和麻醉,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正常的收缩功能,肌肉松弛,静脉舒张,易形成静脉血栓。

02

手术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严重的失血造成血液浓缩,血细胞相对增多,这些因素增加了血液的凝固作用,可诱发静脉血栓的形成。

03

手术的患者因为疼痛和固定制动,常需卧床休息,从而影响了患者的运动,造成静脉血液流速缓慢,从而为静脉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

04

手术造成的组织创伤、肿胀和炎症浸润等,也会阻碍静脉回流,加之静脉血管壁损伤又有利于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几率增加。

05

手术后患者常继续禁食、禁水,或者食欲下降,从而进一步导致血容量不足,致使患者术后血液呈高凝状态,为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06

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

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病痛,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认真评估手术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率,严密观察早期症状,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减少手术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07

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危险度分级:

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的危险度分级:低危年龄小于40岁;较小的外科手术(30分钟以内);无其它危险因素及长期卧床。中危有危险因素的较小手术;40~60岁;无危险因素的非大手术;小于40岁,无危险因素的大手术。高危年龄大于60岁,或有危险因素的非大手术;40~60岁,有危险因素,即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肿瘤、血液高凝状态的大手术。极高危年龄大于40岁;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征病史的大手术;髋、膝关节置换术;髋部骨折手术、重度创伤、骨髓损伤。

08

临床可以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度分级,加强对具有高危和极高危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观察和护理

有资料表明,静脉血栓的形成一般与创伤程度、手术种类、手术时间及卧床时间、年龄等有密切关系;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可致残,使病人丧失劳动能力,血栓脱落还可以造成肺栓塞导致猝死,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09

手术后卧床患者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措施

01

防止血流缓慢

骨折患者手术后卧床、活动明显减少血流缓慢,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因此,在术后做好一般护理外还需要帮助患者翻身、排痰。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早期下地活动,指导患者定期做下肢床上主、被动运动,防止关节僵硬与肌肉萎缩。

02

保护静脉血管

保护下肢静脉血管,避免因内膜下胶原纤维显露,使血小板附着释放出组织活酶而发生静脉血栓。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提高静脉穿刺的技能,不要在一处反复穿刺。如局部出现静脉炎应选择新的静脉通路,一般情况下,如果上肢没有损伤不在下肢穿刺。

03

防治原发病

有些患者身体内已有栓子存在,应严格入院后常规检查,询问家族史及既往史。

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鼓励患者多饮水,食清淡易消化食物以降低血液黏稠度。禁止吸烟饮酒,以免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静脉收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导致血栓脱落。

04

观察护理

严格床头交接班,及时给予患者必要的指导。若发现患肢肿胀,应及时通知临床医生进行处理。

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讲解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手术患者的警惕性,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症状,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以期达到最快治疗。

提高静脉穿刺技能,注意避免选择下肢,避免静脉注射有刺激性的药物,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穿刺部位如出现静脉炎时应立即重新选择新的静脉通道,必要时用静脉留置针,尽量减少扎止血带时间,减少局部和远端血管的损伤。不宜静滴大量高渗葡萄糖,少用血管造影剂。

05

主、被动运动

医护人员要随时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功能锻炼,并让家属协助、督促。保证下肢的系统活动,避免因下肢活动较少而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主动运动包括:患者每天自己踝关节背屈运动,由每天2次增加到5次;直腿抬高运动练习膝关节,用力收缩大腿肌肉,保持5秒再放松,每天3次。

被动运动:从踝关节由下而上按摩双下肢,或用下肢功能康复仪进行患肢运动,循序渐进,由每天1次逐渐增加到3次。

06

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手术患者在术后,要选择抗凝药物合理应用,达到快速和持续抗血栓形成的作用,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治疗方法

在我院慢性溶栓治疗静脉血栓,即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使血管再通,避免并发症。

END

血栓专科医生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诚信医院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jlian.com/jyzz/34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