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广州60岁的吴阿姨(化名),在家吃晚饭的时候,突然感觉右下肢麻木,继而没了知觉,然后传来剧烈的疼痛感,一摸大腿变得十分冰凉。
吴阿姨的医院,检查之后发现她的右下肢血管几乎被血栓完全堵塞,血栓长达将近一米。医生说,如果不及时取出血栓,吴阿姨很有可能需要截肢,风险很大。
最终,经过右股动脉切开取栓术,血栓被取了出来。住院一段时间之后,吴阿姨已经可以下地走路。
医生表示,吴阿姨患有高血压、房颤病,但是没有服用抗凝药物,导致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不断沉积,最终形成了血栓。
一、不少人的血栓都是“吃”出来的血栓是体内最隐蔽的“杀手”,据统计,目前全球有51%的人死于血栓性疾病,远远超过肿瘤等其他疾病导致的死亡。
临床上,血栓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
动脉血栓是心梗、脑梗的根源,心梗和脑梗都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而静脉血栓被称为“隐形杀手”,主要与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有关,常见于高血压患者、高血糖患者、静脉曲张患者、孕妇等。
发生静脉血栓后,轻则静脉发红、肿胀、疼痛,重则可能发展成深静脉炎,导致皮肤红肿、溃烂,肌肉萎缩、坏死,最终面临截肢,甚至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
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合理饮食,也会“催生”血栓的形成,比如:
高糖饮食:可乐、奶茶、蛋糕等高糖食物,容易升高人体血糖以及甘油三酯的水平,同时降低脂蛋白水平,导致血液变得粘稠,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高盐饮食:吃太多盐,血管也受不了,尤其是鸡精、酱油等调味料。研究发现,摄入过多的盐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卒中等疾病关系密切。
反式脂肪:蛋黄派、饼干、冰淇淋等食物,富含反式脂肪酸,吃太多会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油炸食物:炸鸡、薯条、油条等油炸食物,含油量非常多,经常吃会导致肠胃堆积大量的油腻物质,从而堵塞血管,导致血栓出现。
二、手脚出现4种异样,即使轻微也需警惕临床医学实验发现,在心脑血管疾病中,近八成的病人是由于血管中形成血栓而导致的,而在前期,血栓是“有迹可循”的。因此,如果手部或者腿部出现的以下异常,一定要提高警惕:
1、发红、触摸有热感
手臂或者腿部发红,摸起来热热的,可能与肢体到心脏的血流量减少有关,血流量减少,静脉压力就会增加,使体液渗透到其他组织,导致发红、发热。
2、出现胀痛感
手臂或者腿部出现胀痛感,可能是血栓引起了炎症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胀痛感会越来越明显,同时还伴有抽痛、抽筋等症状。
3、皮肤肿胀
单侧手臂或者腿部肿胀,是由于静脉血栓出现,导致血液无法回流至心脏,在压力的作用下扩散到腿部组织导致的。
4、出现“小蚯蚓”
腿部出现“小蚯蚓”,也就是静脉曲张,是因为血栓减慢了血液循环的速度,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进而影响其他组织的血液供应,最终使腿部和脚踝发生静脉曲张,隆起的血管好像小蚯蚓一样。
除此之外,身体出现血栓还可能有口眼歪斜或流口水、偏侧肢体无力、说话不利索、视物模糊、突发头晕、爱犯困或者哈欠连连等表现,千万别当成小毛病给忽略了。
三、“红血栓”VS“白血栓”,哪个更危险?有时我们会听到红血栓、白血栓等说法,这种血栓又是什么呢?
红血栓
红血栓,肉眼看呈红色,发生于血流速度减慢或停止时,主要由纤维蛋白和红细胞组成,体积较大,造成大范围血管堵塞的风险更大。预防红血栓,应使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等抗凝药治疗。
白血栓
白血栓,肉眼看呈黄白色,发生于血流速度较快时,常在动脉硬化斑块破裂时形成,由血小板和白细胞组成,体积较小。预防白血栓,应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四、防血栓,牢记这4点血栓,堵肺,堵心,又堵脑。那么,预防血栓形成,应该怎么做呢?
1、规律用药是基础
谨遵医嘱、规律用药是预防血栓的基础,切忌擅自停药。
2、饮食有讲究
少吃油腻食物,多吃土豆、红薯、水果等低脂肪、高纤维类食物,预防便秘,稀释血液。
3、高危人群定期体检
长期吸烟、高血压、高血糖、有静脉血栓家族病史、有血栓史等高危人群,应每年做一次血管超声检查。
4、避免久坐
久坐不动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关系密切,预防血栓,应避免久坐不动,最好每坐1小时就起身活动。
最后,小九给大家推荐一个踝泵运动:保持坐姿或平躺,伸展下肢,放松大腿,吸气,用尽最大的力气勾起脚尖,保持5-10秒,然后放松。
接着再尽力使脚尖朝下,保持5-10秒,然后放松。最后以踝关节为中心,脚趾度环绕。以上为一组动作,每次做20-50组,每天做3-4次,就可以有效降低血栓的发生风险。
现在很多人的生活方式都不是那么健康,发生血栓的风险也越来越高,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预防血栓的发生,以免失去健康。
推荐阅读母女俩长期睡前喝牛奶,双双确诊乳腺癌,医生叹息:无知害了她们
吸烟的人,早上起床后若没有出现这六种症状,说明你的肺还算干净
这样喝茶,等于慢性割肾
长期散步能把5类病“走没”?建议:50岁以后,这样做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