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凝血过程
可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基本步骤。
(图片来源于网络)
(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是一种蛋白质-磷质复合物,是FXa、FV、磷脂(PF3)和Ca2+共同构成凝血酶原酶。它的形成首先需要激活FX。根据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的始动途径和参与的凝血因子不同,可将凝血过程分为内源性、外源性凝血途径,虽然两条凝血途径的启动方式和参与的凝血因子不完全相同,但两条途径中的某些凝血因子可以相互激活,故两者间相互联系,并不各自完全独立。
(2)凝血酶原的激活
在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作用下,血浆中无活性的FII(凝血酶原)被激活为有活性的FIIa(凝血酶)。凝血酶具有多种功能:使四聚体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激活FXIII生成FXIIIa;激活FV、FXIII、和FXI,形成凝血过程中的正反馈机制;使血小板活化,为FX酶复合物和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提供有效的磷脂表面,也可加速凝血。
(3)纤维蛋白的生成
在凝血酶作用下,溶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凝血酶激活FXIII,使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连接形成不溶于水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并彼此交织成网,形成血凝块,完成凝血过程。
02
凝血七项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三、凝血酶时间(TT)
四、纤维蛋白原(FIB)
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六、D-二聚体(D-Dimer)
七、抗凝血酶Ⅲ(AT-Ⅲ)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
正常参考值:10-14秒,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有所不同。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1、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
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
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
3、口服避孕药
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
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