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名片加 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嗜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导致肠道功能失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积结肠道,而成肠痈。
2.饱食后急剧奔走或跌仆损伤
饱食后急剧奔走或跌仆损伤,致气血瘀滞,肠道运化失司,败血浊气壅遏而成痈。
3.寒温不适
外邪侵入肠中,经络受阻,郁久化热成痈。
4.情志所伤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忧思伤脾,气机不畅,肠内痞塞,食积痰凝,瘀结化热,而成肠痈。
上述因素,均可损伤肠胃,导致肠道传化失司,糟粕停滞,气滞血瘀,瘀久化热,热胜肉腐而成痈肿。
诊断
1.临床表现
(1)初期:腹痛多起于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70%~80%的病人有转移性右下腹痛,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痛。右下腹压痛是本病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通常在麦氏点,两侧足三里、上巨虚穴附近(阑尾穴)也可有压痛点。一般可伴有轻度发热,恶心纳减,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等。
(2)酿脓期:若病情发展,渐至化脓,则腹痛加剧,右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局限性腹皮挛急,或右下腹可触及包块。伴见壮热不退,恶心呕吐,纳呆,口渴,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溃脓期:腹痛扩展至全腹,腹皮挛急,全腹压痛、反跳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似痢不爽,壮热自汗,口干唇燥,舌质红或绛,苔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4)变症:①慢性肠痈:本病初期腹痛较轻,身无寒热或微热,病情发展缓慢,苔白腻,脉迟紧,或有反复发作病史者,为寒湿夹瘀血凝结所致。②腹部包块:本病发病4~5天后,身热不退,腹痛不减,右下腹出现压痛性包块(阑尾周围脓肿),或在腹部其他部位出现压痛性包块(肠间隙、膈下或盆腔脓肿),为湿热瘀结,热毒结聚而成。③湿热黄疸:本病发病过程中,可出现寒战高热,肝肿大和压痛,黄疸(门静脉炎),延误治疗可发展为肝痈。④内外瘘形成:腹腔脓肿形成后,若治疗不当,部分病例脓肿可向小肠或大肠内穿溃,亦可向膀胱、阴道或腹壁穿破,形成各种内瘘或外瘘,脓液从瘘管排出。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在初期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在酿脓期和溃脓期,白细胞计数常升至18×/L以上。
辨证论治
通腑泄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初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酿脓期轻证(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右下腹出现包块者(阑尾周围脓肿),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
1.内治
(1)瘀滞证
主症: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泄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2)湿热证
主症: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有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解毒利湿透脓。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或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
(3)热毒证
主症:腹痛剧烈,全腹有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2.外治
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蜜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加醋调敷。如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后,可先行脓肿穿刺抽脓,注入抗生素(2~3天抽脓1次),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
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如大黄牡丹汤、复方大柴胡汤等煎剂~mL,直肠内缓慢滴入(滴入管插入肛门内15cm以上,药液30分钟左右滴完),使药液直达下段肠腔,加速吸收,可达到通腑泄热排毒的目的。
往期推荐
绝版资料之中医经方大家谈——郝万山(除夕福利限时免费送粉丝)元旦福利无套路,郝万山《中医常见内科病的诊断和治疗》全集(珍藏版)海量中医名家经典讲稿著作全26册,免费领取!中医临床巨作《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套册免费领取!中医巨作《明清名医全书大全》全套30册免费领取!10万+销量,2万+好评,学中医必备《中医笔记图集系列》全10册,绝版书免费领取!你没见过的中医专业全套第五版绝版教材!免费限时领取!一个有课程、有资料、有笔记、有导图、有温度的中医中药推广者。
如果你觉得有帮助,帮忙点个赞和在看!
我们会持续会大家分享有用的课程和资料,
恭喜你看到这里
作为感谢
小编为你准备了某中医平台21套价值元的中医福利课程。
加小编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