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知识如何降低静脉炎发生率

One-clickEnglishVersion

静脉炎(全称血栓性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的急性无菌性炎症,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

在静脉给药的治疗过程中,静脉炎仿佛是一道绕不去的坎。据报道,静脉炎的发生率高达80%~90%。这其中,有一些是来自护理操作的原因,另一些则属于药物的不良反应或是患者自身情况所引起。

那么,该如何帮助患者降低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呢?

1、无菌操作。

2、每日更换肝素帽和输液器。

3、减少在下肢放置留置针,下肢静脉瓣较多,血流缴满,易造成药物滞留和血液栓塞,因此应减少在下肢放置留置针。

4、选择正确的穿刺位置,减少同一位置的频繁穿刺,穿刺的高成功率可以有效减少对穿刺点周围皮肤和血管壁的损害。所以静脉输液时尽量选择弹性好、管径相对较粗、回流通畅、易于穿刺的血管,避免选用硬化、受损、感染的血管,注意避开静脉瓣及关节部位。

5、减少化学刺激。掌握输注液体的pH值,渗透压。人体可耐受的输液pH范围在4~9范围之间。,当pH超出该范围,则会导致静脉疼痛和静脉炎的发生,例如,当静脉滴注pH小于4.5的溶液时,静脉炎发生率高达%。因此,将药液的pH控制在6.0~7.4,则可降低静脉炎和静脉疼痛的发生。

6、警惕抗生素内的抗炎因子,充分溶解药液,减少液体中存在微粒。静脉输液输入的不溶性微粒主要包括药物结晶和非药物微粒。不溶性微粒随血液循环的过程中,刺激血管内壁.使血管壁正常状态发生改变,血管内膜受损,引起血小板的聚集、黏附而诱发静脉炎。

7、药物的配合禁忌,合理安排给药顺序,临床上,当合并使用数种注射液时,若产生药物配合顺序禁忌,则会降低疗效,或者增加毒性,并且附带一些异常反应,对患者的治疗产生影响,使患者无法有效的进行治疗,甚至加重患者的病情。

8、留置针的及时更换。当护士发现患者穿刺部位出现临床指征时(如滴速减慢或不滴,渗出,穿刺点周围发红、压痛,患者主诉穿刺部位出现明显不适等情况)更换留置针。

9、观察贴膜的情况。留意贴膜是否存在污染、潮湿、脱落,如果存在应及时更换。

?

?

?

?

                







































白癜风诊疗体系
中科白癜风公认好口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jlian.com/jyyy/52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