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习静脉窦血栓的临床与影像

静脉窦血栓临床资料

女,29岁。产后16天,抽搐4小时。外院CT显示左额叶混杂密度病变。

图1A

图1B

图1C

图1D

图2A

图2B

影像学报告描述

轴位CT平扫(图1A),左额叶近似三角形低密度灶,内见斑片状高密度影(无尾箭头),局部脑沟变浅。轴位T2WI(图1B),左额叶病变呈高信号,内见脑回状及片状低信号。矢状位T1WI(图1C),左额叶病变为低信号,内见斑片状高信号(无尾箭头),上矢状窦前中部不均匀高信号(箭)。非增强MRV斜位投影(图1D),上矢状窦前中部信号下降,轮廓不整,内见充盈缺损(箭)。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

均为:上矢状窦血栓伴左额叶静脉性脑梗死,经DSA造影证实(未列出)及静脉窦溶栓治疗好转后出院。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

  静脉窦血栓(duralsinusthrombosis,DST)是一种容易误诊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妊娠或围生期、感染、脱水、口服避孕药、血液病、肿瘤、创伤、血管畸形等,偶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吸毒等。病理学上静脉窦血栓形成后导致脑皮质静脉回流障碍,甚至血栓逆行延伸至脑浅静脉,最终致动脉灌注受阻及颅内压增高、脑水肿及斑点状出血、脑梗死等。DST发病年龄较轻,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抽搐、视盘水肿、神经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甚至死亡。

  CT与MRI均具有典型表现。①部位:上矢状窦(SSS)最常见,其次为横窦、乙状窦、海绵窦、直窦。②CT检查:直接征象为病变静脉窦密度增高,呈三角形或索状、条状高密度影。间接征象为脑梗死及出血,梗死部位为脑皮质及皮质下区,出血常为斑点状高密度。增强扫描静脉窦内充盈缺损,典型者为矢状窦后部空三角或“△”征。CTV直接显示静脉窦内充盈缺损。慢性DST可见小脑幕、大脑镰增厚及显著强化。③MRI上DST表现取决于血栓期龄,T2WI上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急性期为T1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亚急性期为T1及T2高信号。慢性期因纤维化与含铁血黄素沉着而呈各序列低信号。静脉性脑梗死为不均匀异常信号,T2*WI与SWI显示其内低信号。因病变内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DWI仅部分病例见轻度扩散受限,若细胞毒性水肿占主导地位时,DWI则为明显高信号。如图2,DWI仅见右丘脑及左豆状核、右颞枕叶可疑稍高信号,深静脉及直窦未见显示(箭),左横窦明显狭窄(无尾箭头),T2WI则为上述区域明显高信号(未列出)。增强MRI显示局部静脉窦壁强化,静脉性脑梗死为斑片状强化。MRV病变静脉窦狭窄、不规则或闭塞,增强MRV(CE-MRV)能更可靠地显示DST。④DSA静脉窦造影可见病变静脉窦狭窄、充盈缺损或闭塞,同时显示皮质静脉扩张,主要用于介入治疗前确定血栓范围。

鉴别诊断

  ①新生儿假性静脉窦异常:髓鞘形成未完成、脑实质密度相对较低、静脉窦假性密度增高。②小脑膜切迹裂口位置较高,易误为直窦血栓。③假性“△”征:见于外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④静脉窦血流较慢:如直窦、矢状窦及横窦-乙状窦,可呈轻度高密度及稍高信号,增强MRV可鉴别。⑤静脉窦变异:如单侧横窦发育不良或缺如,无脑梗死。⑥巨大蛛网膜粒:信号与脑脊液一致。

小结

  DST具有特征性病史及影像学表现,有疑问时应行增强MRV或直接行DSA确诊。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







































看白癜风到中科白癜风医院
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jlian.com/jyyy/36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