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所致静脉血栓的预防性干预

PICC所致静脉血栓的预防性干预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对于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PICC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选择,它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或化疗药物外渗所致的化学性静脉炎乃至组织坏死,它留置时间长而且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治疗的耐受性。尽管PICC有诸多的优点,但是并发症也时有发生,尤其是微血栓的形成,给病人造成很大的负担。肿瘤病人本身就高凝状态,为减少患者在应用PICC导管期间微血栓的形成,我们应该采取以下预防性干预措施,最大限度的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

置管前:

(1)置管前加强宣教工作,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促进患者身心放松,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

(2)选择导管的原则:置管前对患者进行认真全面的评估,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生物相容性好、管径较细的导管,导管型号越大,静脉血栓发生率越高。

置管中:

(1)仔细评估预置管静脉,静脉内径要求至少大于导管内径2倍以上。

(2)置管前先用50u/ml的肝素液充分浸润导管。

(3)由PICC专业护士进行操作,严格遵守操作流程,触摸导管前一定要用生理盐水冲洗手套,穿刺尽量一次成功,送管动作要轻柔。

(4)置管过程中尽量解除患者紧张情绪,避免因紧张造成血管痉挛引起送管困难,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诱发血栓形成。

(5)置管后一定要行X光定位,确认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中下1/3处或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可减少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

置管后:

(1)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宣教,嘱患者置管侧肢体应适度活动,并加强置管侧手部松握拳运动(5-6分钟/次,5-6次/天,置管后坚持两周),可以促进穿刺侧上肢血液回流,减少血栓形成几率。

(2)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经常饮水,以保证充足的循环血量,多食富含维生素、粗纤维、蛋白质及低脂食物(如西红柿、洋葱、苹果、芹菜、茄子、蘑菇、黑木耳、鱼、鸡蛋、核桃等)忌食油腻、肥甘、辛辣之品,以免因血液粘稠引发血栓。

(3)嘱病人不要长时间压迫穿刺侧肢体,不要在置管侧上肢测量血压、扎止血带、缠绕弹力绷带(置管结束穿刺点缠绕弹力绷带不要超过30分钟、高凝状态的病人为避免穿刺点出血可用手指按压穿刺点止血)等加压行为。

(4)正确固定导管,消毒液要充分待干后再粘贴透明贴膜,粘贴后导管和贴膜之间要进行塑形,以免因粘贴不牢而导致导管随手臂活动反复摩擦,造成血管内膜损伤,从而诱发静脉血栓。

(5)仔细观察置管侧上肢有无肿胀、疼痛、皮温升高及皮肤颜色变化。如病人主观感觉置管侧上肢、腋窝、肩臂部酸胀、疼痛时,应高度重视,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

(6)拔管时,先抽回血2ml,目的是抽出导管内或导管末端可能附着的血栓,防止拔管后栓子脱落在血管内。

作者:张丽娟

转自中护在线服务号

赞赏

长按







































儿童白癜风怎样治
白癜风的症状有那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jlian.com/jyyy/34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