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男,80岁,就诊于年4月19日。
主诉:右侧小腿憋胀、肿一个月。
两年前曾有类似症状,医院诊断为‘静脉炎’,中西药治疗后有所缓解。近一个月来,症状有反复。现症:右侧小腿皮色青紫,皮肤硬,指凹性水肿,皮温正常,有轻微瘙痒感,舌质青紫,有瘀斑,脉弦。
病机:气血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加减。
怀牛膝川牛膝泽兰益母草
土蟞虫桂枝茯苓赤芍
桃仁牡丹皮
取药三剂。每剂水煎两次混合后,分两次服用。第三次复煎后,外洗患处。注意水温不宜过高。
二诊(年4月22日):经上治疗后,有效,效不更方。
此后三诊、四诊,症状持续改善,处方及煎服方法没有区别,故而从略。
五诊(年5月11日)经前治疗,患肢憋胀、肿均消失,皮肤软和,皮色正常。舌质红,有瘀斑,脉左弦、右沉弦。
怀牛膝川牛膝泽兰黄芪
当归桂枝茯苓赤芍
桃仁牡丹皮红花鸡血藤
煎服方法同前所述。
六诊(年5月16日)鉴于患者症状改善,脉平,给予上方三剂,两天服用一剂,收功。
病例分析:
下肢静脉炎属于中医脉痹、血痹、恶脉、肿胀、筋痹、瘀血流注等症范畴,多见于中、老年人。其临床特点为患部肿胀、疼痛,站立或劳累加重,患部皮色加深、皮温升高。其病机为湿热下注,气血瘀阻和气血失和而致。单侧发病时、左侧多于右侧。发病时,浅静脉为一硬索条,可有自发痛。触痛或牵拉痛,一般称为“脉痹”;沿浅静脉走行及其周围组织突发色红、肿胀、灼热、疼痛,待红肿疼痛渐消后,局部可触及硬条索状物,且伴有色素沉着,或有微热和轻痛,属静脉曲张并发者,多称为“恶脉”;无静脉曲张病史者,可称为“血瘀”。《肘后备急方》:“恶脉病,身中忽有赤络脉如蚓状”。“皮肉卒肿起,狭长赤痛名”。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下血者,后断三月下血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获苓丸主之。桂枝茯苓丸方: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右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方中桂枝通行血脉之阳气,芍药滋阴养血和营气,调和营卫;牡丹皮、桃仁凉血活血、化瘀消癥;水为血之侣,用茯苓之消痰利水、渗湿健脾之功,以助破结化瘀之力。诸药合用,化瘀结,消痰浊,通血脉,痰瘀并治,以缓消癥积。只要病机相同,桂枝茯苓丸可以用到临床各科,不是‘妇科专方’。
加益母草、泽兰,活血化瘀利水;加土蟞虫,虫类药活血走窜力大,所以,更能增强主方的作用。
加怀、川牛膝,引药下行,同时,强腰膝、壮筋骨。
活血易耗气,第五诊时患者右脉变沉,故加黄芪以补气扶正。
作者简介:闫文杰,中医执业医师,年创建医源堂中医门诊,常年服务于基层,熟练运用传统中医药理论,治疗脾胃病呼吸系统病泌尿系疾病胸痹心痛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痤疮湿疹......乡村草医,穷巷陋室,箪食瓢饮,其乐融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