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医附一院妇科日间病房张梦成的故事
白驹过隙。
援鄂已经快一个月了,从一开始的惴惴不安到现在的如鱼得水,期间发生了太多令人难忘的事情。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倔强可爱的小老头儿,他73岁了,但看上去很年轻,以至于我一直叫他祁叔叔。
作为一名武汉某厂的书记,有着53年党龄的他是我们收治的首批病人中的一员。
祁叔叔刚来的时候症状很严重,属于危重患者,但是意识清楚,这样承受的心理压力就更大。
为什么我对他印象特别深刻呢?
因为,他倔呀。
基于他的病情,治疗药物中有莫西沙星以达到消炎的目的。
那天,是我第一天作为他的责任护士。当输入大约ml的时候,他说不舒服,我赶紧跑过去,询问相应的症状后,我拉开他的衣服查看,发现血管沿静脉走向成红索状,“发生静脉炎了,我心里想,我立即向他解释道,“您好,您看您这里发红了,而且您也感到不舒服,这是发生了静脉炎,需要重新穿刺,希望您能配合”。
或许是压抑得太久,亦或许是受够了病情的折磨,一向寡言少语的他突然对我和在场的同事发难,怪我同事穿刺不成功,他态度强硬,咄咄逼人,说自己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也怪这个药物让他的手成了这样。
说实话,在那一刻,我从他的骂声中,感受得到他满满的恐慌和无助。试想,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四周都是白色的墙壁,没有熟悉的亲人在旁照顾和陪伴,他已是一名七十高龄的患者,能不能挺过去都是一个未知之数。
真得挺难受的,心里比鼻子两侧的压红印痕还疼。
过了一会儿,等他心情平复了一些后,我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弯着腰握着他的手,与他目光平视,再次耐心地向他详细解释发生静脉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也请医生来做了思想工作,最后他终于同意重新穿刺,但是仍然倔强的不愿意继续使用这个药物。
于是,我为他重新进行穿刺,或许是我之前的安慰起了作用,他露出了这么久以来的第一个笑容,还特地看了看我的衣服,记住了我的名字。
后来,由于输液不疼,他又主动要求重新输注消炎药,慢慢地,我们熟悉了起来,每次白班,他都会让我来为他输液,说我打针不疼。精神好的时候,还笑着跟我开玩笑,叫我张老师。
有时晚上上班,他会告诉我晚饭吃得太早,有点饿了,我会主动把自己的小饼干给他。
今天,他出院了,悄悄地用餐巾纸为我们写了封感谢信。他说,他住了4所医院,医院到医院,从开始的高热半昏迷状态及满肺炎症到现在符合出院标准,最后是重庆医院的团队治好了他!他还说,特别感谢护理团队,不怕脏,不畏困难,还不怕病人闹情绪。
我和他悄悄地做了一个约定,如果他来重庆,我就请他吃火锅,如果他隔离结束时我们还没回重庆,他就我去黄鹤楼看看。
他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当听到这句话时,我知道,他已经把我们这群“蓝衣人”视作了朋友和亲人。
现在已是春暖花开,疫情也终将过去,愿我们继续发扬重医附一院“五心”优质护理精神,勇敢前行。
往期回顾
,致敬拼博的逆行护士
援鄂故事①丨重逢
援鄂故事②医院里的铁汉柔情
援鄂故事③丨巧干?苦干?实干
援鄂故事④丨听我说谢谢你
援鄂故事⑤丨专业照护撑起患者的希望
援鄂故事⑥丨特别的橘子
援鄂故事⑦丨沉甸甸的“锦旗”和“感谢信”
援鄂故事⑧丨大勇无声,大爱有痕
援鄂故事⑨丨我在武汉抗疫
援鄂故事⑩丨充分发挥中医特色疗法促进新冠肺炎患者康复
撰稿:张梦成
审核:赵庆华刘捷
编辑:周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