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头疼脑热,医院输液挂点滴,力争“立竿见影”
感冒发烧,输液!
拉肚子,输液!
明明没病,想“补补身体”,还是输液!
很多时候患者为了能迅速康复还特地要求医生输液!
这是很多患者的想法
从3月13日起
广医院要对这样的患者说:NO!
(网络配图)
为进一步落实广西自治区卫医院门诊零输液的工作,广医院自年3月13日起拟执行以下门诊零输液措施:
1.撤销门诊输液室,保留“急诊输液室”,位置设在二楼(原门诊输液室)。
2.一般情况下,门诊医生不再开输液处方。若特殊情况需要输液者,暂由门诊医生根据门诊静脉用药清单(门诊处方已设限制)开出输液处方,患者缴费后到“急诊输液室”输液。
3.儿科患者也在急诊输液室输液。
输液的危害
发热反应1输入致热物质、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被污染等原因,都会导致病人发冷、打寒战和发热,严重者高热达40~41摄氏度。
肺水肿2因为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水肿,严重者有生命危险。有心力衰竭或心脏病史的患者,快速、大量输液或加重心力衰竭,重者或诱发肺水肿。
静脉炎3因为长期输注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可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
空气栓塞4原因在于,输液时空气未排尽,橡胶管连接不紧有漏缝。只要少量空气进入静脉,患者就会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即发生呼吸困难、严重绀紫和缺氧,并可导致猝死。
“恶性”药物不良反应5打点滴也比口服药物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如果是口服,药物中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无法被身体吸收,但是打点滴时这些杂质却直接进入了血液,严重的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近来媒体频频出现患者因为使用了中药注射液而突然死亡,就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医院在输液瓶中发现黑色絮状物。有医生表示“药物不良反应最终还是药物本身的原因,但是静脉滴注导致了这种不良反应的加剧,严重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欣弗”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引起严重不良反应让人触目惊心,挥之不去的痛。
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当医院为了骗钱,“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专家调查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触目惊心的滥用输液,不合理用药已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
肉芽肿危害6最近,英国一名25天的新生儿因肠炎死亡,治疗后期曾输液数千毫升,在其肺病理切片中发现了肉芽肿,这是由于大量输液带来的不溶性微粒造成的。
近几十年来,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人的肉眼可以看到直径在50微米以上的微粒,而恰恰是那些直径在2-50微米之间,肉眼看不见,会移动,不能在体内代谢的有害微粒进入血管,导致了各种输液污染病。
医源性感染7在几种给药方式中,打点滴是最危险的。打点滴穿透皮肤屏障,直接把药液输入血液中,需要严格的无菌处理。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没有使用一次性针头,或者针刺部位的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让病毒、病菌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会有生命危险。如果医疗环境中不能做到完全无菌,则会导致交叉感染。
哪些情况才有必要输液
由此可见,整个输液的过程可谓“步步惊心”,充满了风险。绝对不像你想象得那么安全。“能口服药物就尽量避免打针输液”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谈虎色变,有下面这样一些情况是需要考虑用输液的办法来治疗的:
由于剧烈呕吐、或不能进食等各种原因无法口服药物。
药物比较特殊,经过胃肠道不容易被吸收或会被肝脏破坏,只有注射剂型。
严重腹泻脱水,肠道不能吸收,体内需要补充足够水分。
病情严重,需要药物迅速起效的。或者根据病人病情,需要随时调整注射药物速度,维持一定的血液药物浓度的等等。
网上也有一些传言,说“输液的危害=自杀”。这些说法也有些夸大其词。有一些因各种原因做的肠道大部切除的病人,不能靠肠道吸收,数十年仅靠输液提供营养,也可以生存得非常好。
所以我们对输液要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既要看到它的弊端和隐患,避免滥用;也不宜危言耸听,夸大风险。
普通人很难做到准确地作出判断,应该听从正规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的建议。我们要与医生讨论输液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有无可替代的口服药物。不主动要求输液,也不要一味拒绝。
只在正规医疗机构或有医护人员监护的条件下输液,以便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温馨提示
“挂水”人数之多堪比候车大厅,你的观念该改改了!
不要一点小病就跑去输液,自己觉得是对身体好,却不知道这里面存在着多大的健康隐患!要知道“能口服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