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几种处理方法?
案例分享
近日,笔者接到某病区护士长电话,咨询胺碘酮输注后手背出现了红肿该如何处理。经了解,患者为老年女性,右侧手背出现红肿后,改为左手背静脉继续输液。因老年痴呆、肢体躁动,两上肢用了约束带约束。从左手背静脉可见,属于细而浅的那一种。按INS标准,属于3级静脉炎[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后采用“三黄软膏+水胶体透明贴”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处理方法及效果追踪介绍如下。物品准备三黄软膏,碘伏棉签,无菌纱布一块,一次性PE手套一个,胶布。操作步骤碘伏消毒皮肤后待干;
用无菌干棉签蘸取三黄软膏涂在手背肿胀处;
取无菌纱布覆盖其上,外套一次性PE手套固定(减少水分蒸发);
患侧肢体下垫软枕以抬高肢体。
后续处理-10-01:24小时后揭开敷料,可见手背肿胀较前消退。用温水清洗后,按上述方法继续换药一次。-10-02:去除敷料,用温水清洗,待干,改用水胶体透明贴贴敷。-10-04:揭去水胶体透明贴后,患侧手背肿胀已愈合。见下图↓案例小结该病区备有三黄软膏,但对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治疗效果没有相关经验,从后期评估中可见有一定效果。据说明书记载,胺碘酮经外周静脉输注时会增加静脉炎发生的风险,关于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治疗方法有较多临床研究,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实践中不妨就地取材,选择方便、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进行处理。就地取材
19种静脉炎处理方法一旦局部出现红肿或疼痛,首先应立即停止输注胺碘酮,用氯化钠注射液快速滴注,以稀释静脉内药物浓度。医院的资源,就地取材,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进行处理。1.水胶体透明贴:水胶体能促进水肿、瘀血吸收,保护血管,预防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可代替3M透明贴在静脉穿刺成功后覆盖穿刺部位及留置针针翼上,每4天更换1次。
2.软聚硅酮泡沫吸收敷料:可有效吸收和保留渗液、维持潮湿的伤口环境,并可以封闭伤口边缘,防止渗液溢至周围皮肤表面,尤其适用于严重的静脉炎。
3.硫酸镁:取50%硫酸镁溶液浸透两层无菌纱布,将纱布拧干至不滴水为宜,敷于患处,面积超过红肿边缘1cm,每次湿敷30min,每日3~4次。如配合电磁波治疗仪效果更好;加地塞米松湿敷效果优于单纯湿敷。不足之处是易析出结晶使纱布变硬,不易紧贴皮肤。
4.酚妥拉明:取酚妥拉明1支(10mg)加入生理盐水20ml中,根据肿胀面积取适量无菌纱布,将药液滴在纱布上敷于患者外渗处皮肤,持续湿敷20~30min,对静脉炎症状较轻者效果明显。
5.山莨菪碱:取山莨菪碱液加生理盐水配成2%浓度,用无菌纱布浸润后敷于患处,每天湿敷30min。如能配合如意金黄散交替进行,可提高疗效。
6.冰片乙醇:沿静脉走向外敷冰片1g+75%乙醇ml浸湿纱布外敷,纱布敷贴于病变部位,面积大于病变边缘1~2cm,保鲜膜包裹后用胶布固定,3~4次/d,连续使用3~7d。
7.如意金黄散:如意金黄散主要成分为大黄、黄柏、姜黄、白芷等。用清茶或醋将上述中药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每6~12h换药1次,尤其适用于Ⅲ级静脉炎,亦可用蜂蜜调制。
8.硝黄散:硝黄散含大黄20g、芒硝20g、黄柏20g和冰片1g,用白醋将上述中药调成稀糊状外敷于静脉穿刺处,每12h更换1次,5天为1个疗程。
9.湿润烧伤膏:湿润烧伤膏主要成分为黄芩、黄柏、黄莲等,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活血化瘀、软化血管壁、祛腐生肌之功效,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增加组织代谢,利于创面修复。
10.伤科跌打丸:用75%乙醇调成糊状,湿敷于静脉炎部位,用保险膜覆盖,24h换药1次。采用莲冰软膏、穿心莲和冰片等多种中药组成的外用制剂亦有疗效。
11.季德胜蛇药:取季德胜蛇药20片,视静脉炎范围而定,研磨成粉。取温开水少许,调成糊状,均匀涂摸患处,超过红肿范围外约1~2cm,12h后洗净已干药粉。也可联合新鲜土豆片外敷使用。
12.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在静脉炎处涂抹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外加用10mg酚妥拉明与20mL生理盐水浸泡纱布覆盖在患处,外用保鲜薄膜包裹,每4h更换1次。如果出现皮肤破溃,则此方法不恰当,需要进一步外科治疗。
13.液体敷料:主要成分为过氧化脂肪酸脂,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局部皮肤的抵抗力,且能在局部形成脂体保护膜,加速表皮细胞更新,覆盖、隔离修复受伤皮肤或风险区域皮肤。研究认为,液体敷料外用加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效果优于土豆和硫酸镁。
14.多磺酸粘多糖软膏:作为预防措施,可在使用胺碘酮之前和使用过程中,每隔8h在穿刺点上方挤出5cm长的软膏,沿血管走行方向以螺旋式手法轻轻按摩10~15min,直至药物充分渗透吸收;如已有静脉炎,可缩短至4h1次,方法同前。如出现水疱、皮肤破溃者,常规换药后,用抗生素稀释液每日数次涂擦破溃处,或用抗生素湿纱布敷于患处。配合微波照射,疗效显著。
15.75%乙醇:可在穿刺血管上方3~5cm用75%乙醇纱布4~5层覆盖,用保鲜膜包裹纱布,亦可用弹力网套稍加固定,2~3h更换1次。乙醇具有消毒、局部麻醉及镇痛功效,可扩张局部组织血管,使血流加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对局部起到冷敷作用而减轻药液对血管刺激引起的疼痛,
16.碘伏:用碘伏棉签均匀涂抹在静脉炎部位,每日3次,连续3天,并将患肢制动抬高,可减轻静脉炎。
17.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可抗组织水肿、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管通透性、防止组织内水分存积和消除局部水肿引起的沉重感和压力,具有缓解疼痛并阻断异常炎症反应的作用。
植物类18.马铃薯:取新鲜马铃薯,洗净,用刀切成厚度1~2mm的薄片,自静脉穿刺端开始贴敷于患肢静脉炎处,用保鲜膜覆盖,患者可自由活动,具有粘贴性好,水分不易丢失、滞留时间长等优点。
19.芦荟叶:将芦荟叶纵向剖开,将粘液面敷于创面即可。
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
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退化,血管功能逐渐下降,加上老年人自身因素,接受静脉输液的频次多,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率。据文献报道,导致静脉炎发生的4种因素,包括化学性、机械性、细菌性以及患者因素。而胺碘酮导致静脉炎的高发生率,确切病因其实并不明确,主要还是与化学性刺激有关:第一,胺碘酮注射液其pH值偏酸,干扰血管内膜代谢和正常机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第二,药物进入血液,颗粒物质嵌入静脉导致局部反应;
第三,胺碘酮溶液以及用于复方胺碘酮的防腐剂在静脉输液过程中作为刺激物输入,导致了静脉炎的发生。
基于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高发生率,临床上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预防和应对,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五个要点
有效预防静脉炎1.合理选择静脉:尽量选择粗大、弹性好的血管,尤其注射高浓度的胺碘酮时应首选中心静脉给药。选择外周血管时应选择上肢静脉或外径粗、弹性好、回流畅、远离关节、易固定、易观察的静脉。尽可能做到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损伤静脉。对于躁动患者加强固定,防止因针头滑出血管致药物外溢引起注射部位组织的刺激而致炎症。
2.合理使用血管:选用22~24G静脉留置针,长期输注时,注意建立系统的血管使用计划,避免对一根血管长期刺激,可建立两根静脉通路交替使用,每4~6h更换注射部位,用氯化钠注射液5~10mL脉冲式冲管,给予血管充分的休息和自我修复时间。
3.合理选择稀释液:胺碘酮pH值偏酸性,酸性溶液对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临床上常用5%葡萄糖液稀释,必要时可先用氯化钠注射液建立静脉通道,再输注胺碘酮。
4.静脉回血处理:应用注射泵时,由于输注速度较慢,当患者活动时血管压力增高,易引起管路回血,此时宜更换为氯化钠注射液,待确保静脉输注通畅后再更换为胺碘酮液体。
5.滴注完毕处理:胺碘酮滴注完毕后不立即拔针,先滴入20~30mL氯化钠注射液冲管,使血管局部无残留药液刺激。如果持续输注胺碘酮,使用留置针的时间不应超过24h,且在留置针拔除前也需用>20ml氯化钠注射液冲管,务必冲尽残留药液。
总之,输液并发症重在预防,科室应建立相关制度,加强对临床护士的培训,提高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减少意外事件发生率,减少医疗纠纷。参考文献:[1]陈丽燕.康惠尔透明贴治疗胺碘酮所致静脉炎效果观察.中国乡村医药,,26(16).[2]翟超楠,张良胜.土豆片联合50%硫酸镁对盐酸胺碘酮外渗患者护理的观察体会.中国民间疗法,,25(3).[3]宋文科,赵美娜.胺碘酮静脉注射外渗致皮肤坏死1例分析与处理.上海护理,,15(1).[4]刘丹,田甜,等.康惠尔水胶贴预防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效果评价.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5]张丰.季德胜蛇药与土豆片治疗盐酸胺碘酮所致静脉炎1例.临床合理用药,,7(2A).[6]庄惠人,彭幼清,等.酚妥拉明加绿药膏治疗可达龙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老年医学与保健,,24(1).[7]和霞.静脉注射胺碘酮致静脉炎的相关护理进展.中国临床护理,,6(1).本文首发:医学界护理频道本文作者:董明芬责任编辑:李小荣版权申明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End-白癜风早期什么症状中科刘云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