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常用的护理诊断我们要牢记于心,那么常见的有哪些呢?这里列举了一些:1睡眠形态紊乱2躯体移动障碍3自理缺陷4皮肤受损5清理呼吸道低效6疼痛7体温升高8营养不足9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10有口腔黏膜改变的危险11活动无耐力12焦虑13恐惧14有感染的危险
我们一起看一下具体的内容吧。
睡眠形态紊乱(睡眠紊乱)
由于睡眠规律的改变引起了不适或干扰了日常生活。
主诉难以入睡,间断睡眠,早醒,有疲乏感。
1.病人能描述有利于促进睡眠的方法。
2.病人主诉已得到充足的睡眠,表现出睡眠后精力充沛。
1.安排有助于睡眠和休息的环境,
2.尽量满足病人以前的入睡习惯和入睡方式。
3.建立与以前相类似的比较规律的活动和休息时间表。
4.有计划的安排好护理活动,尽量减少对病人睡眠的干扰。
躯体移动障碍
个体独立移动躯体的能力受限。
1.不能有目的的移动躯体;
2.强制性约束,包括机械性原因和医疗限制,
1.病人卧床期间生活需要能够得到满足。
2.病人不出现不活动的合并症,表现为无褥疮,无血栓性静脉炎,排便正常。
3.病人在帮助下可进行活动。
1.评估病人躯体移动障碍的程度。
2.提供病人有关疾病、治疗和预后的可靠信息,强调正面效果。
3.指导和鼓励病人最大限度的完成自理活动。
自理缺陷
个体处于不能独立完成自理活动的状态。
不能独立进餐、洗漱、沐浴或入厕。
1.病人能够安全地进行自理活动。
2.病人能恢复到原来的生活自理水平。
3.病人卧床期间生活需要能够得到满足。
4.病人能够达到最佳的自理水平。
1.评估病人的自理能力。
2.备呼叫器常用物品放在病人容易拿到的地方。
3.协助洗漱、更衣、床上擦浴每周一次(夏天每日一次)。
皮肤受损
个体的皮肤已有损伤。
1.表皮受损:擦伤、抓伤。Ⅰ°的压疮、烧伤、烫伤、冻伤。
2.皮肤全层受损:Ⅱ°的压疮、烧伤、烫伤、冻伤。
1.破损皮肤不出现继发感染。
2.不出现新的皮肤损伤。
3.破损皮肤愈合。
4.病人(家属)能复述皮损护理的要点。
1.评估、处理并记录皮肤损伤情况
2.讲解皮损处护理要点
清理呼吸道无效
个体处于不能有效地清楚呼吸道分泌物而导致呼吸道受阻的状态。
1.痰液不易咳出甚至无法咳出。
2.听诊肺部有干、湿罗音,气管部位有痰鸣音。
3.可伴有紫绀、呼吸困难等表现。
1.病人掌握了有效咳嗽的方法。
2.听诊痰鸣音、罗音减少或消失。
3.紫绀、呼吸困难等表现减轻。
4.没有因痰液阻塞而发生窒息。
1.观察病人痰液的性质、量、是否易咳出,以及干、湿罗音和痰鸣音的变化情况。
2.注意病人是否有呼吸困难、紫绀加重、烦躁不安、意识障碍等呼吸道阻塞的情况发生。
3.教给病人有效咳嗽的方法,
4.保持病室清洁,
疼痛
个体经受或叙述有严重不适的感觉。
病人主诉疼痛或不适,可伴有痛苦的表情、烦躁不安、活动受限或保护性体位。
1.主诉疼痛消除或减轻。
2.能运用有效方法消除或减轻疼痛。
1.观察、记录疼痛的性质、程度、时间、发作规律、伴随症状及诱发因素。
2.遵医嘱给予镇痛药,观察并记录用药后的效果。
3.调整好舒适的体位。
4.局部炎症处理,如冷敷、针灸、换药等。
5.指导病人和家属正确使用镇痛药
6.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导。
7.指导病人应用松弛疗法。
体温升高
机体体温高于正常范围。
体温高于正常范围,病人主诉发热、不适。
1.体温不超过38.5℃。
2.病人自述舒适感增加。
1.卧床休息。
2.定时测量并记录体温。
3.保持室内通风,
4.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5.鼓励病人多饮水
营养不足
个体处于摄入的营养不能满足机体需要的状态。
1.体重低于标准体重的20%以上。
2.食物摄入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收存在障碍。
3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清铁低于正常。
4.吸收存在障碍。
1.能说出导致营养不足发生的原因。
2.能摄入足够的营养素。
3.营养状态有所恢复。
1鼓励病人少量多餐。
2根据病人所需,设计合理的膳食结构,增加不足部分营养的摄入量。
3.注意监测病人体重、血红蛋白、白蛋白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由于治疗需要或不可避免的局部或全身不能活动,病人处于骨骼,肌肉运动系统功能退化的危险状态。如肌肉萎缩、关节僵直、足下垂。
1.病人能说出废用后果。
2.病人能正确使用康复训练器具。
3.病人显示主动进行康复训练。
4.病人不出现废用综合征。
1.评估病人引起骨骼、肌肉、运动系统功能退化的危险程度。
2鼓励并实施主动的或被动的患肢功能锻炼,按摩疗法。
3经常给病人翻身或改变体位,翻身时注意观察皮肤状况。
有口腔黏膜改变的危险
个体存在引起口腔黏膜组织受损的危险因素。
1.病人能积极配合口腔清洁护理。
2.病人能说出2种以上预防口腔粘膜改变的方法。
3.病人口腔黏膜/组织维持正常状态。
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口腔黏膜/组织改变的危险因素。
2.具体介绍消除危险因素的有效措施。
活动无耐力
个体无足够的能量耐受或完成日常活动。
1.自诉疲乏或软弱无力。
2.活动后有异常的心率或血压反应;用力后不适或呼吸困难。
3.心电图改变、反应出心律不齐或心肌缺血。
活动耐力提高。
1.评估患者目前的活动程度:目前活动和休息方式。
2.合理安排活动计划
焦虑
病人即将出现的、不够明确的、模糊的威胁或危险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
1.情感方面:患者自诉有忧郁、压抑感,预感不幸,神经过敏,缺乏自信,有无助感,不能放松,失去控制等。
2.认知方面:可表现为健忘,沉思,注意力不集中,对周围不注意,思维中断或不愿意面对现实等。
3.生理方面:可表现为脉搏、呼吸增快,血压升高,面色潮红,手脚湿冷,疲劳和虚弱感,口干、眩晕、失眠等。
1.能说出应对焦虑的原因及自我具体表现。
2.能运用应对焦虑的有效方法。
3.焦虑有所减轻,生理和心理上的舒适感有所增加。
1.理解病人,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
2创造安静、无刺激的环境。
3.对病人的合作与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恐惧
使病人面临某种具体而明确的威胁或危险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
1.自诉有恐慌、惊惧、心神不安。
2.有哭泣、逃避、警惕、挑衅性行为。
3.活动能力减退、冲动性行为和疑问增多。
1.对病人的恐惧表示理解,
2.减少和消除引起恐惧的医源性相关因素。
有感染的危险
个体处于易受病原体侵犯的危险状态。
1.病人能复述感染的危险因素。
2.病人无感染发生。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2.严格观察与感染相关的早期征象。
3.按需要进行保护性隔离。
4.按医嘱使用抗生素。
编辑:赵鹏飞
请输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