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心律失常规范化管理提升项目——第四期在线上顺利召开。本期会议力邀多位专家汇聚云端,将心律失常药物使用规范化培训落到实处。本期会议内容充实丰富,注重临床实际案例的经验分享,尤其针对各种心律失常的用药场景以及疾病发生发展诊疗过程,个性化制定了相应诊疗策略,进一步加深了广大临床医生对于心律失常规范化诊疗的理解,切实做到了来源于临床,造福于患者。
开场致辞目标导向个性化诊疗本期线上会议医院杜兰芳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医院梁岩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致开场辞。
梁岩教授在致辞中强调,心律失常在心血管领域属于常见的临床疾病,既是热点也是难点。由于心律失常种类繁多,相应的药物选择也不尽相同,我们应结合每位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心律失常的种类,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诊疗方案。此外,进一步加强临床医生对心律失常患者综合管理诊治的能力,促进心律失常的心血管医师的队伍建设,推进心律失常的规范化诊疗理念、诊疗技术和相关医疗能力的提升,仍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携手同行。
专家授课贴合临床,紧跟前沿开幕致辞后,中医院孙筱璐教授和医院李俊芬教授分别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授课。
孙筱璐教授:《艾司洛尔抗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建议》解读
β受体阻滞剂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广泛。艾司洛尔作为超短静脉β受体阻滞剂,以其独特优势成为心律失常急性期治疗的重要药物。孙筱璐教授结合艾司洛尔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临床经验,就用药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解读:
肝肾损伤患者:肝肾损伤患者不需要调整艾司洛尔用量,肾衰竭患者使用本品需注意监测;
对气道的影响:艾司洛尔是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对β2受体作用微弱。轻度哮喘患者中,艾司洛尔在推荐剂量耐受性良好;
监测:艾司洛尔可快速改变心率和血压,应用时推荐持续血压、心电监测;
低血压:患者基础血压收缩压>mmHg,按推荐负荷剂量及维持剂量使用;若患者基础血压收缩压在90~mmHg之间,可不使用负荷量,直接给予维持剂量;
静脉炎:使用前注意合理稀释原药,当通过外周静脉给药时,应确认输注部位无渗透和漏出。
李俊芬教授:高血压急症诊疗规范暨β受体阻滞剂合理应用
国外资料(ZampaglionsB)显示高血压急症占内科急症的27.5%,1%-2%的高血压患者会发生高血压急症(我国约-万/年)且预后差,死亡率、再住院率和致残率高。
李俊芬教授在授课中强调,高血压急症危害严重,病情紧急,伴不同靶器官损害。因此,我们在临床诊疗中对于高血压急症患者,要给予适当的静脉降压药物,有计划、分步骤的快速平稳降低血压、更好的保护靶器官,改善患者预后。在药物选择上,β受体阻滞剂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石,静脉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起效迅速,不通过肝肾代谢;适合除急性心衰发作外多种高血压急症的治疗,例如合并快速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合并ACS、脑出血及高血压脑病、围术期高血压等。总之,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要体现个体化,并注意监测心率和血压。
学术讨论多维度聚焦心律失常本期会议医院范军教授、医院闫圣涛教授、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王玉红教授、中国人民医院肖坤教授、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朱启伟教授共同担任讨论嘉宾,围绕临床焦点问题及本轮授课内容展开了全面细致、多维度的分享与讨论。
范军教授:临床上接触最多的是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例如突发房颤、房扑时,在不具备转复条件的情况下,控制患者心室率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如何选择临床用药。近年来,随着我们对心衰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加深,逐渐认识到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严重心肌缺血导致的快速心室率诱发的心衰,患者心率、血压均升高,心肌缺血非常严重,有明确的心肌缺血证据,在这种情况下,快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低心率,降低心肌耗氧,改善心肌缺血,很好的纠正患者的心衰症状。
闫圣涛教授:我们在临床上要遵循目标导向化的治疗,例如抗心律失常的治疗目标,是控制心室率还是转复节律?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目标不同。除了目标导向化治疗,还有个性化的治疗,根据每位患者不同情况制定相应诊疗策略。例如,对于高血压急症的患者,控制降压目标和时间应根据不同情况而定,只有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将血压控制在最佳的目标值,我们才能真正为患者带来最大的获益。
王玉红教授:在急诊科,对于非围手术期的患者来说,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一样广泛。但是,对于一些严重的肺部疾病,例如支气管哮喘和严重COPD患者,常常表现为Ⅰ型呼吸衰竭或Ⅱ型呼吸衰竭,还是应慎重选择药物,因为有可能会引起支气管痉挛。对此,我们应该结合临床经验,选择小剂量的用药。
肖坤教授:从呼吸科的角度来讲,我们在呼吸重症的监护室也经常遇到各种危重症患者,其中关于房颤的心室率控制可以说是最基本的技能要求。在患者给药过程中,可能会阻断交感神经兴奋,但也可能担心过度给药带来的负性肌力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格把握给药剂量,减少对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气管平滑肌、血管平滑肌的明显抑制作用。此外,在重症监护室,我们还应警惕感染(脓毒血症)诱发的心血管疾病,这种高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不仅可以很好控制患者心室率,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微循环,降低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的风险。
朱启伟教授:我们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应该实时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用药。举例来说,一例75岁男性患者,基础疾病是左主干+三支病变,其冠脉弥漫性钙化不满足PCI手术条件,但患者长期慢性心肌缺血,心功能较差。该患者在发现肺癌后,很快出现肝、纵膈转移,近期又合并肺炎和肾功能下降。对于该患者血压降低的原因,可能与感染、血容量降低密切相关。患者肺癌的纵膈转移可能会压迫上腔静脉,进而出现双上肢明显水肿,此时若给足血容量可能会加重水肿,若不处理又会引起低血压,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来控制疾病的进展,在药物的选择和用量上及时做出调整。
大会总结并肩携手共谱新乐章会议最后,梁岩教授做总结发言:通过两位教授的授课和五位嘉宾的讨论,我们对于心律失常的规范化诊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例如遵循目标导向和个体化的治疗原则,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诊疗策略。在适应证的选择上,对于严重的肺部疾病,例如支气管哮喘和严重COPD患者,我们应结合临床经验,选择小剂量给药。此外,对一些危重症的患者,随着疾病进展,我们应及时调整诊疗方案,综合平衡风险与获益。
结语本期会议虽已结束,但学术碰撞的思维火花却为我们带来了新思考,也为学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总之,心律失常的规范化诊疗之路任重道远,相信在全国各位同道的共同蓄力下,未来定会迈向新高度。
撰稿/医谱学术来源/房颤中心信息平台-End-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