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1

北京看白癜风那家医院最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乌药乌药善能调冷气

有个老爷子,小便频数,腰膝冷痛,排完尿后,还经常会排出些白浊出来。

小指月一按他的脉,双尺脉迟缓,明显肾阳不足,膀胱虚冷。

老先生说,可以用缩泉丸,以乌药配益智仁跟山药。这乌药温通直入下焦肾与膀胱,能温肾散寒,缩尿止遗,并且还能够助膀胱气化,使尿频减轻。

这老爷子说,医生,天气一冷,我尿就很多,收都收不住。

老先生说,这是肾虚膀胱冷,乌药善能调冷气,这缩泉丸喝进去也管用。

小指月拿出了已经炮制好的缩泉丸。

老先生说,再抓一把小茴香,吃完缩泉丸的时候,在嘴里嚼十粒小茴香,作为药引效果更强。

小指月说,爷爷,为什么还要再嚼小茴香?

老爷爷说,本身小茴香,善于温暖下焦阳气,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你看他尿频尿清冷,还有败浊,这都是一派虚冷寒凉之象,在《医林改错》中讲到用一味小茴香酒治疗败浊特效。

这白浊又叫下淋,这是精道虚冷受风,你用一般寒凉药,百无一效,王清任说,用小茴香一两,打成粗粉,用黄酒半斤烧滚后,冲这药,等一会儿就把药渣过滤掉,喝这小茴香酒,随喝随效。

小指月说,原来以小茴香作为下焦药引,并且温化肾与膀胱冷气积湿,这样缩泉丸就被带到下面去,很快把小便频数尿白浊收住了。

这老爷子当天吃就有效,再吃几天,起夜尿的次数大减,尿白浊的症状也消失。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治肾经虚寒,小便滑数及白浊等疾:天台乌药(细锉)、益智子(大者,去皮,炒)。上等分,为末,别用山药炒黄为末,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曝干。每服五十丸,嚼茴香数十粒,盐汤或盐酒下。(《魏氏家藏方》固真丹,即《妇人良方》缩泉丸)

百病皆生于气

有一对夫妻吵完架后,男的头痛不可忍,女的浑身胀痛,虽然说病症不一样,但因为生气而引起的原因,却是一致的。

老先生说,百病皆生于气,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疾生焉。

小指月说,那要找一味药可以很好理顺气逆的咯。

老爷爷说,不仅女人经水不调,心烦潮热,忧劳愤怒,要从气逆气郁下手,就算是男子胸腹不快,也得调其气机,而理气之药有千般万种,应该如何选择。

小指月说,情志气郁用香附,饮食气郁用木香,忧劳郁闷可以用玫瑰花。

老爷爷说,这些都不错,如果纯属气逆上冲,用乌药更能顺气下走。

故《本草求真》说,乌药,功与木香、香附同为一类,但木香苦温,入脾爽滞,用于食积则宜;香附辛苦,入肝、胆二经,开郁散结,每于忧郁则妙;此则逆邪横胸,无处不达,故用以为胸腹逆邪要药耳。

小指月点点头。

老先生说,因生气而头痛者,用乌药配川芎,因为生气而浑身胀痛者,此气血凝滞也,用乌药配气病之总司香附,这夫妻俩人各自带药回去。

老先生只给他们配了两次的药,他们说,如果治不好怎么办?

老先生说,以后生气了谁也治不好,以后不生气了,这两次药就足够了。

他们回去一用果然头痛解除,浑身胀痛消失。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中记道:

1、治浑身胀痛,气血凝滞者:香附(盐、酒、便、醋四分制之)、乌药,共细末,酒下四、五分。(《慎斋遗书》乌药香附散)

2、治气厥头痛,妇人气盛头痛及产后头痛:川芎藭、天台乌药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葱、茶调下。(《本草纲目》乌药川芎散)

乌药

植物的干燥块根。

未切片者,除去细根,大小分开,浸透,切薄片,干燥。

辛,温。

归肺、脾、肾、膀胱经。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用于寒凝气滞,胸腹胀痛,气逆喘急,膀胱虚冷,遗尿尿频,疝气疼痛,经寒腹痛。

1、《校注妇人良方》缩泉丸:与益智仁、山药等同用,治肾阳不足、膀胱虚冷之小便频数、小儿遗尿。

2、《医学发明》天台乌药散:治寒疝腹痛,多与小茴香、青皮、高良姜等同用。

3、《和剂局方》小乌沉汤:治胸腹胁肋闷痛,常配香附、甘草等同用。

6~l0g。

气血虚而内热者,虽有气滞,亦当慎用。

本文选自《小郎中学医记: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作者:曾培杰,陈创涛,版权归作者所有。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因每个人的病情和体质不同,请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下面标题,查看详细内容!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海风藤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络石藤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五加皮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桑寄生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狗脊、千年健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防己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海桐皮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丝瓜络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鹿衔草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桑枝、桑叶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藿香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苍术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砂仁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厚朴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白豆蔻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草豆蔻、草果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茯苓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薏苡仁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猪苓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泽泻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玉米须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葫芦、香加皮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泽漆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车前子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滑石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木通、通草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络石藤瞿麦、萹蓄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海金沙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石韦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冬葵子、灯心草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萆薢、石菖蒲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茵陈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虎杖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附子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干姜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肉桂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吴茱萸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小茴香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丁香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高良姜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胡椒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花椒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荜拔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荜澄茄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陈皮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木香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青皮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川楝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jlian.com/jyys/108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