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的发现: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诸血皆归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等论述,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对血液循环已有一定的认识。
公元2世纪,古罗马名医盖伦(GalenGalen,~)通过解剖动物,发现动脉中充满血液。他认为人体心室中隔有个小孔,右心室的血液可由小孔进入左心室;血液由肝脏合成,与“生命灵气”混合后,在血管中潮涨潮落般地往复运动,造成奇妙的生命现象。他的“生命灵气”的说法符合基督教的需要,因而被教会所推崇。
16世纪,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体心室的中隔上并没有小孔;右心室的血液是经过肺到达左心室(即肺循环);静脉中有能够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不存在什么“生命灵气”。这些发现指出了盖伦学说的错误,促进了血液循环理论的建立,但触犯了宗教。这些科学家因此遭到了教会的残酷迫害。
17世纪初,英国医生哈维(W.Harvey,~)做了这样的实验:他把一条蛇解剖后,用镊子夹住大动脉,发现镊子以下的血管很快瘪了,而镊子与心脏之间的血管和心脏本身却越来越胀,几乎要破了。哈维赶紧去掉镊子,心脏和动脉又恢复正常了。接着,哈维又夹住大静脉,发现镊子与心脏之间的静脉马上瘪了,同时,心脏体积变小,颜色变浅。医学教
育网整理哈维又去掉镊子,心脏和静脉也恢复正常了。
哈维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周密的思考,最终得出结论:心脏里的血液被推出后,一定进入了动脉;而静脉里的血液,一定流回了心脏。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液是相通的,血液在体内是循环不息的。后来,意大利人马尔比基(MarcelloMalpighi,~)用显微镜观察到了毛细血管的存在,正是这些细小的血管将动脉与静脉连在了一起,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血液循环是英国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于年提出的科学概念。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年意大利马尔庇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血液循环的形式是多样的。循环系统的组成有开放式和封闭式;循环的途径有单循环和双循环。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泵入主动脉,通过全身的各级动脉到达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再经过各级静脉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最后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路线就是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泵入肺动脉,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再通过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路线就是肺循环。
彩色图片,包括微血管形态、结构、血流动态等基础知识,微循环异常时的血管构型、血流状态、细胞黏附和血管损伤等变化,常用检查部位微循环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肠系膜、小肠、胃、心、脑、肝、肾、甲襞、球结膜、口唇、舌、淋巴等23个组织器官微循环的形态、流态及其异常变化,以及微循环检查仪器和检查方法等。内容新颖,资料翔实,图文并茂,是了解、掌握微循环理论,指导临床工作很有价值的参考书。适用于心脑血管病医师、微循环检测人员和医学生、研究生阅读参考
血液(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
血液是流动在人的血管和心脏中的一种红色不透明的粘稠液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一升血浆中含有—克的水,65—85克的蛋白质和20克的低分子物质,低分子物质中有多种电解质和有机化合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细胞。红细胞平均寿命为天,白细胞寿命为9—13天,血小板寿命为8—9天。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都有40ml的血细胞衰老死亡。同时,也有相应数量的细胞新生。血液的功能包含血细胞功能和血浆功能两部分,有运输、调节人体温度、防御、调节人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四个功能
血液循环路线
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中的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处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体静脉)--右心房。
血液循环路线:
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除了肺)
其中,从左心室开始到右心室被称为血液体循环,从肺动脉开始到左心房被称为血液肺循环。
呼吸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则会发生胸闷、气短、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相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行。微循环功能障碍或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减少时,营养物质和氧气不能满足组织代谢的需要,同时组织器官中的废物不能及时排出,可导致组织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这成为许多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现代医学证明,人体的衰老、高血压、糖尿病及许多心、脑血管疾病都与微循环有密切的关系。心血管系统:心脏发生微循环障碍,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产生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等冠心病的症状,甚至发生心肌梗死。现代医学认为微循环不通,是万病之源,所以,微循环的功能正常与否,是人体健康状态的重要标志之一;微循环也因具有这种重要的生理功能,被当今医学界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障碍引起的常见疾病神经系统多梦、失眠、头痛、记忆力不好,重者发生中风瘫痪。循环系统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重者可发生心肌梗塞,长期微动脉收缩可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呼吸系统出现胸闷、气短、咳嗽、哮喘,严重出现青紫发绀、呼吸骤停,甚至导致肺心病。消化系统面黄肌瘦、腹泻、便秘及老年肠道缺血症等等。泌尿系统腰痛、腰酸、蛋白尿、血管收缩引起肾性高血压。运动系统全身酸软无力、麻木、疼痛或发生关节炎等,严重可残废;脉管炎,静脉炎、静脉曲张,严重发展引起跛行,刀割样疼痛,溃烂最后导致截肢。一位著名医学家说:“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不管你意识到没意识到,你所治疗的每一种疾病都与微循环有关,微循环状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