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血液在深静脉腔内非正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致回流障碍引起一系列相应的症状。全身静脉均可发病,但以下肢DVT发病率最高。脑卒中患者,由于高龄、卧床、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血管壁会有损伤,出现血流缓慢,淤滞等,较易并发下肢DVT。如果未得到及时和正确的治疗,可能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一些病人则可能并发肺栓塞,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病因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流淤滞、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其中“血液淤滞”和作用很大。当一个人长时间不活动时,就会出现血流淤滞。例如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长久坐着不活动,都容易使血流缓慢,加之饮水少,血液粘稠等都容易发生静脉血栓。此外,一些大的手术或外伤后,不仅容易导致血管损伤,也会增加血液粘稠度,都是引起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1.静脉血流滞缓:引起血液淤滞的原因很多,如长时间的制动、因病卧床、久坐、静脉曲张等。手术患者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3.血液高凝状态
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先天性高凝状态原因有血栓抑制剂的缺乏、血纤维蛋白原的异常、纤维蛋白溶解异常等,后天性高凝状态原因有创伤、休克、手术、肿瘤、长期使用雌激素、怀孕等。各种大型手术后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他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粘蛋白凝血活素等,某些酶的活性增高,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水平,从而增加血液的凝固度。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综合上述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为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
易患人群
1、长时间不活动的人:如长期卧床不动的患者,久坐不动的白领,长途坐经济舱飞机的旅客等。长时间不活动会导致血液循环变慢,增加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2、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人:如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心衰等疾病,癌症患者以及老年人。
3、怀孕或者刚生产完的女性,以及使用口服避孕药和激素替代疗法的女性。这些女性受体内激素或药物的影响更容易产生静脉血栓。
4、肥胖的人:研究显示,肥胖(BMI>30)的人患静脉栓塞症的风险是非肥胖者的2~3倍。
5、有患静脉血栓栓塞家族史的人。
临床表现
1.肢体肿胀:肢体肿胀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常见的症状之一,肿胀大多在起病后第2,3天最重,之后虽有可能缓慢减轻,但很难转为正常。卧床休息及抬高患肢可有所缓解。
2.肢体疼痛:由于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患侧肢体会出现胀痛,直立时更加明显。卧床或抬高患肢可缓解。
3.皮肤颜色和温度的变化:由于静脉血液回流淤滞,患侧肢体会出现皮色暗红、皮温升高。
4.肺栓塞: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为肺栓塞三联征。大多数肺栓塞无症状或症状表现轻微,小部分肺栓塞会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严重者导致死亡。
预防
1.常规预防
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防止便秘,戒烟戒酒,多饮水。
2.机械性预防
弹力袜:可减轻瘀血和水肿。患者使用弹力袜前首先抬高患肢,使静脉血回流,然后开始包扎。患者晚上睡前脱下,注意患肢肿胀有无变化和肢体色泽与温度,连续3周。弹力袜大小合适,松紧以一手指为准,过紧易造成肢体缺血,过松不起作用。
3.自主预防
被动运动:对长期卧床患者偏瘫肢体进行下肢受压部位按摩2-4次/天,按摩时应行下向上,从小腿远端开始,并帮患者做简单的抬腿,膝、踝及足趾的伸屈活动。
自主运动:健康肢体可主动活动的患者,足踝关节屈伸运动1-3次/天,膝关节伸屈运动1-3次/天。
4.药物预防
在医师指导下,积极改善患者高凝状态,对于高血脂,糖尿病早期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对于高危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钠以抗血栓形成,期间密切观察的出血情况。
早期康复介入
1.气泵治疗仪的应用
气压治疗仪器气囊随着压力的上升可对肢体进行大面积的挤压、按摩,深达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组织,加压时使静脉血管尽量排空、加速血液回流或流向周围毛细血管,从而减少血液瘀滞。气囊对肢体的压迫作用可增进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组织渗出液吸收,防止血栓形成。
2.功能训练
早期功能锻炼能有效预防下肢DVT。在专业的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包括关节活动、体位转移及站立位的训练,从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静脉回流。
治疗
1.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
腿部抬高和初期卧床休息可缓解伴有急性腿部肿胀的深静脉血栓病人的疼痛,建议严格卧床休息1~2周以防止肺栓塞的传统方法遭到了质疑,肺部扫描显示卧床并没有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此外,与卧床相比,早期下床活动可使患者的疼痛和肿胀改善得更快。
深静脉血栓患者穿用弹力袜可改善疼痛和肿胀长期穿用,可能会抑制血栓增长并减少血栓后综合征。
2.抗凝疗法
这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现代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正确地使用抗凝剂可降低肺栓塞并发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其作用在于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滋长和其他部位新血栓的形成,并促使血栓静脉较迅速地再管化。一般急性期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过渡到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由于华法林与药物或食物相关作用复杂,个体剂量差异大,有出血风险,需要监测,近年来,研制出许多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等。利伐沙班极少受药物或食物影响,一般无需检测,使用方便。
3.溶栓治疗
包括系统溶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使用的药物多是尿激酶等。系统溶栓经静脉全身溶栓:通过浅静脉进行全身给药,使药物随血液循环在体内均匀分布,达到溶栓目的。介入溶栓多指保留导管接触性溶栓:又称为CDT。经近端深静脉置管逆行插入肢体远端深静脉,先利用导丝和导管对血管腔内的物理性开通部分解除流出道梗阻,再通过置入溶栓导管使药物与血栓直接接触,将急性期疏松新鲜的血栓溶解,主干静脉及时恢复通畅。有学者认为,导管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比单纯抗凝可改善生活质量。
4.深静脉血栓的长期治疗
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持续时间仍有争议,长期抗凝有助于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复发以及血栓后综合征。对于简单因素如手术或静止导致的深静脉血栓,抗凝时间需持续3个月,对于特发性深静脉血栓,建议抗凝时间需持续6~12个月.对于恶性肿瘤患者,低分子肝素由于华法林,用药时间为3~6个月。对于首次发作的深静脉血栓,但具有抗凝脂抗体或两项以上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建议抗凝时间需持续至少12个月,而对于有两次深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应终身抗凝治疗。
来源:阜阳健康
平台所有转载内容均为传递更多专业知识,服务大众,并明确标明来源及作者,荣誉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谢谢!
▲
END
学科带头人
传小文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老年病科/全科医学科主任
毕业于延安大学临床医学系、北京大学医学部EMBN管理研修班,现任中国心脏联盟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陕西联盟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西安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委员,陕西省康复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糖尿病足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保健协会心肺预防康复专业常务委员,陕西省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保健协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保健协会全科医学会委员,陕西省保健协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反搏分会成员,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先医院《大内科主任临床高级研修班》、医院、西安医院心血管内科学习并获取相关证书。多次参加全国《心脏康复》及《双心医学》培训,获取美国运动医学会ㄍ心肺运动临床应用及运动处方制定》中国区认证合格证书,擅长心、脑血管及糖尿病,骨质疏松的诊治及危重抢救,尤以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病、糖尿病所致的慢性并发症的诊疗有独到之处,注重心肌梗死,心脏PCI,搭桥等术后心脏康复治疗和老年综合一体的慢病管理,曾获取西安市《冠心病心脏康复治疗临床观察》科硏项目,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优秀医生
宋超琪执业医师
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现任陕西省保健协会全科医学会委员。曾多次医院双心医学临床技能培训课程、陕西省基层骨干医师培训班等课程的学习,先后在内分泌、老年病、全科医学科进行临床工作。擅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昏迷、顽固性终末期心力衰竭、老年性重症肺炎、高血压急症等相关老年性急危重症的抢救与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兼顾内分泌、老年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老年高血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各种严重并发症,骨质疏松,痛风)等疾病的诊治工作,对于老年病的多发性、复杂性、综合性,常常能统筹兼顾、认真负责,致力于服务好每一位患者!
优秀护士
陆迎旭,护士,
工作热心主动,脚踏实地,勤奋诚实,能独立工作是我对工作的本分,独立思维,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是我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跳台。在繁忙而细致的护理工作中,让我学会了临危不乱,耐心护理,微笑待人,用最大的理性,怀着最赤诚的爱心去面对患者。
风雨兼程,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健康路上我们与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