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包括: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炎、纤维蛋白鞘形成、导管断裂或破损、穿刺点感染、疼痛、导管堵塞、导管脱出、移位、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渗液、皮肤问题、导管拔除困难。本文只详细阐述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血栓形成对病人的影响差别很大,从丝毫没有影响到威胁病人生命。PICC导致静脉血栓的主要并发症包括:肺栓塞、导管相关性感染、可能加重凝血异常或血小板减少、反复发作并形成后遗症等。
1.原因
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管内膜受损,促进血栓形成因子的释放,并导致凝血因子的集结;
②导管固定不良;
③导管易位;
④导管末端位置不理想。
2.临床表现
(1)表浅静脉血栓形成可出现疼痛、发红、肿胀、静脉条索状改变等临床症状。
(2)大静脉内血栓在未完全堵塞前通常无临床症状,故较难诊断。
(3)大约6%的病例会最终彻底堵塞血管。
(4)血栓部位的整个手臂、腋部、肩膀、颈部、胸部、后背、耳周、颌面部可出现疼痛、颜色改变、肢体肿胀等症状。
(5)B超或血管造影检查可发现血栓形成,通过血管造影检查可确诊。
3.预防
(1)根据血管粗细,选择能满足治疗需要的最细规格的导管。
(2)选择由不易生产血栓的材质做成的导管。聚氨酯材质的导管血液相容性优秀,具有优良的抗凝血性能。(文献:①TPU在三大领域取代PVC的可能性;②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在医疗器械上的应用;③三分钟看懂医用聚氨酯弹性体)
(3)穿刺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避免在同一血管反复穿刺。
(4)对易于生产血栓的病人考虑预防性的应用抗凝血药。
(5)保持导管末端在合适的位置。
(6)经常的评估情况对早期发现血栓形成很有必要。
(7)非药物预防:包括适当的肢体运动(日常生活尽量自己完成)、锻炼(握拳、松拳)、补充充分水分等。
4.处理
血栓形成的处理应根据临床症状和病人的全身状况,评估导管是否能继续使用,可进行溶栓治疗、抗凝血治疗或拨除导管。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