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注甘露醇又外渗了80的护士做错了

医院订阅哦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你遇到过甘露醇等药物外渗的患者吗?你又是怎样护理甘露醇外渗患者的呢?

下面先跟小护一起看一个案例:

患者,女,30岁,诊断:左胫腓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入科随机血糖为5.6mmol/L,既往有脑瘫、癫痫病史。

护士遵医嘱输注甘露醇ml时,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发生输液外渗,立即暂停输液。发现左手肿胀,直径为2cm×3cm,肿胀度为Ⅱ度,皮肤苍白。观察桡动脉搏动正常,手指活动存在。

经过5d的综合处理后,手臂肿胀及水泡消退,无疼痛,表皮褶皱明显,手指活动自如。

上述案例中,为什么会出现甘露醇外渗的情况呢?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怎样处理和预防呢?小护特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了总结。

为什么会出现甘露醇外渗?

1.输液前没有做好评估

在静脉输液治疗前评估不到位,没有评估输注药物的性质。药物浓度过高,患者的渗透压和血液pH值会发生一些改变,使患者的血管壁受到损伤,导致外渗问题的发生。

2.巡视没有到位

在巡视病房过程中,往往只观察输液有没有结束,或是不是需要更换液体,没有注意患者的输液部位情况。

3.患者因素

案例中的患者既往有脑瘫、癫痫病史,感知功能存在障碍。而在使用甘露醇时多要求快速滴入,但由于甘露醇具有高渗性,很容易使患者的血管及周围组织受到损害,因此容易出现甘露醇外渗甚至形成静脉炎的情况,影响正常治疗。

当遇到甘露醇外渗时怎么办?

1.发现外渗:立即停止在原注射部位继续输液。

2.当局部出现水疱时:多发性小水疱要保持其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敷,保持局部清洁并抬高局部肢体,待自然吸收;直径大于2cm的大水疱,应在严格消毒后用5号细针头穿刺水疱边缘,将水疱的液体吸出,注意避免破坏表皮的完整。

3.早期局部湿敷:甘露醇外渗,湿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局限损伤部位;冷敷还能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以减轻疼痛。

常见的湿敷方法:

(1)50%的硫酸镁湿敷:将50%的硫酸镁倒在纱布上并敷在渗透部位,每日2次,每次40min,连用2~3d。

(2)地塞米松+生理盐水湿敷:地塞米松注射液5mg加入生理盐水5~10ml中,进行湿敷,每日3~4次,每次30min。

(3)喜辽妥外涂:将喜辽妥软膏涂抹在患处并轻轻按摩5min,每日3次,并用纱布或相似的材料覆盖。

(4)如意金黄散湿敷:将如意金黄散外敷于液体外渗部位,外敷面积稍大于组织肿胀面积,每6h更换1次,每日4次,直到外渗部位肿胀消失,疼痛明显减轻。

4.患肢抬高20~30cm,避免局部受压,指导手部抓、握动作,促进末梢血液循环。

5.严密观察患肢的动脉搏动、皮肤温度、肿胀范围等情况,如有意外及时通知医师。

如何避免出现甘露醇外渗?

1.输液前的评估

在输液前,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过敏史、静脉治疗方案、药物性质等,严格掌握用药禁忌,正确选择穿刺位置和工具。

2.血管的选择

选择较粗、弹性好的血管,从远心端向近心端穿刺,避免同一部位的多次重复穿刺,并注意进针的方向、角度以及深度,避免刺破患者血管造成液体外渗。

3.输液期间加强巡视,严密观察

输液期间,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及观察,对既往有脑瘫、癫痫病史的患者在静脉输入甘露醇时要增加巡视的次数,每0.5~1h巡视1次。

严密观察患者输液是否通畅、局部有无肿胀和渗出、输液处皮肤颜色等,同时将输液速度调至合适的滴速,并嘱咐患者及家属不能随意调速。

4.对病人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

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的体位变换、在如厕或者进餐时的注意事项,以避免针头松动。

嘱咐患者及家属发现输液部位有红肿或疼痛等异常表现时,立即通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综上,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工作中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jlian.com/jyfy/98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