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
编者按
年4月16日,广州,大雨。广州医院何建行院长发布了一则消息:桃李满天下的大师杨运有教授于今早九时四十五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84岁。
行医已近60载的杨运有教授,是我国胸外科领域深耕多年的元老级人物,亦是广医一院胸外科的重要奠基者和带头人。杨教授一生知难而进,勇于开拓,其逝世是广医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胸外科学界的重大损失,他的学术品德和崇高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为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杨教授,AME编辑部特别整理推出对他的专访,重读杨教授一生所求,愿他守正创新的精神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图1.杨运有教授(摄于广医一院胸外科,年11月)
杨运有教授,“80后”,曾被唤作“伯乐”“大宝”“杨咩咩”“有魄力的人”“顽固的人”“幽默随和的人”……后辈尊称他为杨老,中国胸腔镜技术发展的先驱。
已抵耄耋之年,杨老的普通话并不流利,却屡屡赞许后辈的勤恳实干,惦记着科室对他的好,关于自己的事却记得没那么清楚了。
杨老与胸腔镜
“杨主任年轻的时候,在整个胸外科中给人印象非常有魄力。”——陈洁雅护士长
年,杨老从中山医学院(现中山大学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后,曾医院、医院(现广州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和教学工作近15载。
年,杨老被调至广州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一院)后,医院指名要他开展胸科手术。起先,他并不是很乐意。“因为以前做的大部分是泌尿外科和普外科的手术,比较熟悉,而胸科手术几乎没有做过,但是,组织要我做,我履行便是了。”而后,杨老义无反顾地接下了这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
年,杨老接管大外科科主任一职,直至退休返聘,杨老一直陪伴着广医一院胸外科一步步地成长。
当机立断,审时度势
年,那是一个“大开刀”盛行的年代。杨老不顾非议,带领他的胸外科团队,加入到发展胸腔镜的行列中,开展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并且完成了国内首例胸腔镜肺癌根治术。
据吴开俊老院长回忆:彼时,腹腔镜技术迅速发展,刘衍民教授率先开展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因此,胸外科的医生都意识到发展微创技术是必要的。于是,得知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严秉泉教授来院演示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后,大家并没有像发展腹腔镜时那样反对与质疑,而是纷纷积极争取这次开展胸腔镜手术的机会。
但是,出于集中新技术资源的考虑,吴开俊老院长最终决定将手术和演示准备工作交给杨教授团队全权负责。
严教授看完7个病例后,判断其中只有两例适用于胸腔镜。当天早上,严教授在广医一院连续进行了两台胸腔镜手术演示,同时开办了国内首个胸腔镜学习班。在深入观摩学习后,杨老发现,像以往需要开刀做的肺大泡切除术,使用了胸腔镜后,仅仅需要打几个“小孔”,一台手术15分钟左右即可完成。这两台手术的演示,让杨老连连称赞“这是个好东西”。
当天下午,刚好有一个血气胸患者需要手术,初生牛犊的何建行教授提议尝试用胸腔镜进行手术。“杨主任当下就同意了我的提议。”何教授回忆道,“于是,当天中午在经过两三个小时短时间的训练后,我们团队在杨老的带领下‘现炒现卖’。”得益于扎实的胸科手术基础,杨老及其团队在默契配合下,成功开展了广医一院第一例胸腔镜手术。
图2.杨运有教授(左二)、何建行教授(左一)开展胸腔镜手术
巧妇“不惧”无米之炊
在获得严教授的指导后,杨老团队在摸索中完成了几例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信心大增,他们很快便将目标转移到“更上一层楼”。在胸外科日常开展的手术中,肺叶切除的病例数最多,换句话说,患者需求量最大的正是肺叶切除术。因此,一直信奉着“能让患者最大程度地获益才是一项好技术”的杨老,琢磨着如何将胸腔镜应用于肺叶切除术上。
但彼时,第一台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是借用普外科腹腔镜设备进行手术演示,随后为了能够熟练使用胸腔镜器械,又数度借用腹腔镜设备开展院内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后来,由于腹腔镜技术发展所需,胸外科必须另外采购胸腔镜设备方可继续日后的手术开展。无法支付昂贵的胸腔镜设备费用的胸外科并没有因此选择放弃,杨老积极地与史赛克公司负责人协商,以外借一个月的方式引进了国内第一台胸腔镜设备。
“这台机器刚被引进中国的时候,由于国内外实践经验尚浅,外出学习意义不大,很少人敢使用。被我们‘借来’的一个月里,我们天天都在用。胸外科每天都有手术要做,每做一台手术,我们都会把胸腔镜用上,看看有什么用途。那段时间,除了要经常搬动这台胸腔镜设备之外,还要往外面一罐罐地扛氧气瓶。虽然比较艰苦,但我们还是顺利地开展了国内第一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并且坚持摸索了几个月,积累了不少经验。”
年11月,《中华外科杂志》对国内开展的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进行了例数统计,结果显示,杨老率领团队完成了41例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属国内最多。当史赛克公司得知这一消息后,不再要求返还那台借出的胸腔镜设备,而是留给广医一院胸外科团队继续使用。如今,这台颇具历史意义的胸腔镜设备还一直摆放在胸外科医生的办公室里。
图3.中国第一台胸腔镜(现存于广医一院胸外科医生办公室)
主动推广与被质疑
“那时候杨主任很有名,很多人都请他去做手术。之后我们去各地级市宣传胸腔镜的时候,杨主任就带着我一起去,省内几乎每个角落都走遍了。”何建行教授谈起了当年跟随杨老前往省内各地级市宣传胸腔镜时的情景,开玩笑地说:“别人都说我们是‘草根’——到处去培训。”
“当年,(推广胸腔镜技术)在广州也算得上轰动。”杨老积极地给各地胸外科医生进行技术培训及理论知识的普及,通过这些被培训的医生再对外界进行宣传。同时,本地媒体还曾为此事出过专题报道。
由于大家都没有见过这个“新奇的玩意儿”,医院都无法理解杨老他们的做法,肿瘤学界更是一片反对的声音——“口子拉大一点才看得清楚嘛”。当年,“最大的困难是同行的不理解”,杨老正是在不理解中艰难地前行。这让杨老及他的团队意识到:“怎么克服一句话带来的约束性,怎么用简短的语言让老百姓明白,如何使他们接受这一新技术,显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所幸,同行的不理解,并没有影响杨老对新技术的追求。他成功地用胸腔镜开展了多例良性肿瘤切除术,并得出喜人的临床研究结果:使用胸腔镜辅助完成手术能达到与开胸手术一样的效果,甚至具有减少患者痛苦、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等优势。这有力地向同行证明了这项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可质疑的声音并没有就此消失,肿瘤科医生随后又向他们提出了一个新难题: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癌根治术的5年生存率如何?带着新的疑问,杨老及何教授带着团队又展开了为期5年的临床研究。
年,杨老团队在《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上公开发布了一份报告——《电视胸腔镜肺癌根治术5年临床疗效》。这篇文章对年他们完成的例肺叶或全肺切除、肺癌根治术作5年生存率统计,结果显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肺叶或全肺切除、肺癌根治术,其5年生存率与传统的开胸术式无显著差别。
“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受到非常高的